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2023年10月11日21:08:57中考180阅读模式

第七章知识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观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验证。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①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将静止,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不变,惯性不变。③惯性是一种作用,可以说由于惯性,或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力…

4.分析惯性,解释步骤:①分析物体原来处于哪种状态,②与研究对象一同运动的物体,因受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出现什么结果

二、二力合成   1.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二力合成:共线二力合成A、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F= F1 + F2 方向与二力的方向一致。

B、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F=︱F1 - F2︱ 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力作用力在不同物体上。

5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6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第八章知识点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3、压强: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⑶公式p=F/S,各量单位:p:帕斯卡(Pa);F:牛顿(N)S:平方米(m2)。

A使用公式计算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4)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U形管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ρgh

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 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6、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来源:Z&xx&k.Com]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大气压强与海拔有关,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来源:Z&xx&k.Com]

四、流体压强

1.流体: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2.流体压强的特点: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同样的水流,经过粗细不同的水管时,窄的地方流速快压强小,宽阔的地方流速小压强大;与运动会物体距离近的地方流速大,压强小,与运动物体远的位置流速小亚强大

3.使用条件:只适用于流动的液体和气体

4.应用:飞机升力:机翼上凸下平,上方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流速小亚强大,机翼上下方的压力差形成飞机升力;香蕉球,上旋球,下旋球,[来源:学|科|网]

5.防止其带来伤害:人与疾驰而过的汽车保持一段距离,站在黄线以外,船不并行…

第九章 知识点

一、知识点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的。

4、物体沉浮条件: 方法一:比较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1) F浮<G   下沉;  (2) F浮>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 F浮=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大小的关系

(1)ρ物>ρ液  下沉;  (2)ρ物<ρ液  上浮;  (3)ρ物=ρ液  悬浮。(不会漂浮)

5、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与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和 液体的密度 有关,与深度无关

6、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浸没在

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7、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重法:F浮=G-F ,(G是物体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浮力产生的原因)(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ρ液gV排

(4)力的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此时: F浮=G物= G排, m物=m排,

8、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内部密度小于外界空气的密度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同一密度计测量任何液体密度时受到的浮力都相等,都等于密度计自身的重力,即F浮=G物

第十章知识点

一、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动力和阻力都作用在杠杆上,他们的作用效果相反

(2)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支点都在杠杆上

3.力臂的画法:找支点---画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在垂线旁标出力臂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探究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力避免杠杆重力的影响

(2)探究时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

(3)多次实验是胃里找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4)杠杆调节的原则是左高左调(杠杆左边高,平衡螺母向左调),右高右调

5.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6.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等臂杠杆、阻力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  羊角锤  核桃钳

(2)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天平  定滑轮

(3)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费力但省距离   钓鱼竿 筷子 缝纫机踏板

二、滑轮及其应用

1.定滑轮:(1)定义:使用滑轮时,轴固定不变的滑轮,(2)特点: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3)定滑轮的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1)定义:使用滑轮时,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2)特点: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定滑轮的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的省力杠杆

3.判断滑轮组省力的方法
(1)区分滑轮的种类和阻力的种类:分清哪里是动滑轮哪里是定滑轮,弄清阻力是提升重物还是物体的摩擦力。(2)用分离法确定滑轮组中承担阻力的绳子段数n: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中间画一条虚线,数出与动滑轮相联系的绳子段数n。(3)确定省力情况:F=G/n,s=nh。[来源:学+科+网Z+X+X+K]

三、功:(1)定义:物理学上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公式:W=Fs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11、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12、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如果功的单位用J,时间的单位用s 功率的单位就是瓦特(或W)。

13、功率的计算: P = W/t   W 表示功,单位是焦(J).   t表示时间 ,单位是秒(s)[来源:学。科。网Z。X。X。K]

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   1 W= 1 J/s

14、大量的事实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15、有用功:在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所作的功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这部分功叫有用功。

16、额外功:在使用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机械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这部分功叫额外功。

17、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用W总表示。即:W总 = W有用+ W额外

18、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η= W有用 / W总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19、有用功是总功的一部分,且额外功总是客观存在的,则有W有用 < W总 ,因此η总是

小于1 ,这也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0月11日21:08: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