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2022年8月8日21:00:25中考761阅读模式

   初中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 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 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 译“的”。
  2.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 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 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5.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 作动词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 作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 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 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 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 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5.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6.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8.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一)作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 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一)作助词

  1.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作介词

  1. 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 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 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 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1. 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一)作助词

  1.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1. 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为业   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

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⑴主谓间,取独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   ⑦蔚然而深秀   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例: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夺而杀尉 ⑤挟天子而令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而临之 ⑤佣者笑而应曰 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⑨仰而视之   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足肤龟裂而不知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⑧出淤泥而不染    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夸父)道渴而死

五、于

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   ⑤万钟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六、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 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8月8日21:00: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