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2023年10月13日16:00:03中考134阅读模式

阅读《从民间修家谱热谈开去》完成17—21题(14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删改)

1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18、“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分)

19、结合选文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3分)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20、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3分)

 

 

 

答案:

17、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2分)

18、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1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实验检验、探索求证精神(1分)。

19、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1分)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1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1分)。

20、举例论证(2分),该段列举了“奥斯特怀疑电、磁之间存在联系,以此为目标进行了电流磁效应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这一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2分)

21、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②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分)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0月13日16:00: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