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2022年8月11日20:42:41中考562阅读模式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中考考纲规定“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和量词七类。实词的特点主要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但是在具体做题中需要结合对文言文的词义进行推断。

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出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通常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四道题4分,难度不大。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例:  ①“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

②“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例:  ①“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伐无道,诛暴秦。”(道德,道义)《陈涉世家》

②“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原来)《七步诗》

3.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例:  ①“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鸿鹄”本为天鹅,比喻意义为“志向远大的人”。《陈涉世家》

4.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例: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中“坐”同“座”,其假借意义为“座位”。《口技》

②“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可以从以下方法人手:

方法 具体内容 例句
    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词的本义一般都是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行为,而引申义则比较抽象、一般。     “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道”是本义,解释为“路”,而其他的“规律”、“主张”、“引导”等解释都是从“路”这个意义中引申而来的。
    从上下文意思来确定词义     阅读文言文,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随文释义,灵活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不痛绳之。 “绳”为“捆绑”,结合原文语句“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可知,“绳”应为“约束”。
    学会古今意义互补     知古通今,要善于把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词义迁移到文言文中去,加强对文言词义的理解。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这里的“穷”在词典中有很多义项,如“穷尽,完结”、“穷究”、“生活困难”,在现代汉语中都常用,只有“不得志,不显贵”这一义项只出现在古代汉语中。

 

 

 

语言是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文言文中不少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就是词的古今异义现象。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传承关系,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词汇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如天、地、花、木、水等。

古今词义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  “饮于河、渭”中的“河”,古时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夸父逐日》

2.词义缩小。

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而现在只指“丈夫”的配偶。《桃花源记

3.词义转移。

例:  “老翁逾墙走”中“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石壕吏》

4.感情色彩变化。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卑鄙”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出师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其固有的语法功能,兼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同于一词多义,一个词固定地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在多种义项中,就有多种词性的存在,如“为”,可为动词,也可为介词、语气词、名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的临时现象。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一个名词放在动词前,如果不是主谓关系,也就是说动作不是这个名词发出的,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

表处所、方位、时间一般译为“向……”“在……”。

  例: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              《与朱元思书》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一般都译为向东、向西、向南……)

    ②于是与亮情好密。              一天天地                《隆中对》

③学而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论语〉十二章》

表工具 一般译为“用……”。

例:  ①手自录,计日以还。            用笔                    《送东阳马升序》

    ②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愚公移山》

      ③失期,皆斩。                  依法                    《陈涉世家》

表比喻,一般译为“像……一样”。

例:  ①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狼》

②有亭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像蛇一样      《小石潭记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例:  ①不能其一处也。                说出                    《口技》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客居                    《湖心亭看雪》

③置所鱼腹中。                  本义“渔网”,此处用为动词“捕捉”

《陈涉世家》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例:  ①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伤仲永》

②父其然也。                    把……看作有利           《伤仲永》

③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其子。    以……为亲;以……为子   《大道之行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例:  ①则无法家拂士。                国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去国怀乡,忧。            诬陷、嘲讽的话            《岳阳楼记

③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驰的骏马                《三峡》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  ①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冻风时作,作则砾。        使……飞;使……走        《观潮》

③乱花渐欲人眼。                  使……眼花缭乱           《钱塘湖行》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国可乎?

为……而死                《陈涉世家》

②食之不能其材。               使……竭尽                《马说

③无丝竹之耳。                 使……受到扰乱            《陋室铭

(4)动词作状语

例:  忽求之                                 哭着                        《伤仲永》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例:  ①将军身披。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陈涉世家》

②温而知,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论语>十二章》

③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奸邪、凶恶的敌人          《出师表》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例:  ①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                 《伤仲永》

②造饮辄,期在必醉。            尽兴                            《五柳先生传》

③如鸣珏环,心之。                喜欢                          《小石潭记》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  ①忿恚尉,令辱之。              使……恼怒                 《陈涉世家》

②必先其心志,其筋骨。      使……痛苦;使……劳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寒冷     《小石潭记》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例:  ①吾妻之我者。                认为……很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父焉,借旁近与之。          对……感到惊异             《伤仲永》

③如鸣佩环,心之。            以……为乐                 《小石潭记》

4.数词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用来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 数词用作动词

例:  ①(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矣。

成为四个人                  《唐雎不辱使命》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行千里                      《马说》

(2)数词用作形容词

例:  汝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全,满                      《岳阳楼记》

(3)数词用作名词

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厝朔东,厝雍南。

一座山                      《愚公移山》

 

在文言文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这就是通假现象。“通”即是“通用”,“假”即是“假借”。其中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1.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替代。

例:  ①为天下,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陈涉世家》

②两岸连山,略无处。         阙,通“缺”,中断。         《三峡》

2.声旁字替代形旁字。

例: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兴。 具,通“俱”,都。           《岳阳楼记》

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③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通“返”,返回。         《与朱元思书》

3.形旁字替代声旁字。

例:  食之不能尽其。              材,通“才”,才能。          《马说》

4.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

例:  ①对镜花黄。                帖,通“贴”,粘贴。          《木兰诗

②将军坚执锐。              被,通“披”,披着。           《陈涉世家》

③寡助之至,亲戚之。        畔,通“叛”,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8月11日20:42: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