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2022年8月11日20:44:45中考621阅读模式

记叙文

考点一:把握行文思路

知识梳理

文章的线索
分类 特点及举例子
1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 地点线 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3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4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 实物线 以某一具体事件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方法指导

第一步:读问题,确定是哪一类线索

第二步:读文章,圈定作答段落

第三步:在作答段落中找关键词,组织答案

 

 

 

 

 

考点二,信息筛选与概括

方法指导

第一步:读问题

第二步:读文章,圈定作答段落

第三步:在作答段落中找关键词,给重点词语做标记

第四步:提炼信息,组织答案。

 

 

 

 

 

考点三、内容理解题

第一步:读问题

第二步:读文章,说出文章主旨,圈定作答段落(摘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自拟法)

第三步:结合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整理答案

第四步:根据题干给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考点四、次要人物作用

角度

  • 从主要人物角度:写次要人物、从侧面衬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
  • 从情节角度:①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②围绕次要人物写了...........,推动情节发展,③次要人物如 果       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 从主旨角度:写次要人物的...........,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

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审题   概括:写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结合内容分析: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形象”以性格为中心,还要结合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职业等等因素

第二步:总体把握,画句分析:

①依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褒/贬;赞扬/讽刺

②画出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社会背景(身份,地位,经历)/人物描写(外语动神心)/他人对其评价

③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发展、变化的句子,把握人物性格变化和主次关系

④分析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三步:归类合并,整理答案           XXX是一个..........的人+表现怎么样。

考点六:补写心理活动

第一步:①读文章,②说出文章大意,③了解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第二步:紧扣文本①把握作者写作意图②揣摩人物思想情感③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描写出来

第三步:巧用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考点7,词语含义

第一步:读题目,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读文章,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感情色彩

第三步:在语境中把握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临时义、概括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中关键词句,找出词语隐含的内容

①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关键字进行概括

②联系主题释义法: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③心理揣摩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对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④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xx一词原指......(本义),文中指......(语境义)

 

 

考点八:词语作用  

修辞手法 词性 作用 作用
比喻 动词 ①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淋漓尽致②描写事物准确形象,充满灵气③绘景摩状魅力无穷、神采飞扬 ①生动形象,凸显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③引发读者联想,引发读者共鸣
拟人 形容词 准确、生动、形象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夸张 叠词 ①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②既可以摩声,又可以摩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

使得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发联想效果,给读者强烈印象
  拟声词 ①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②形象的描摹出人物的心情或情绪  

 

人物描写类别 作用
外貌描写 以形传神,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二复杂的情感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可推动情节发展
动作描写 展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方法指导          答词语的妙处/含义/作用:①分析词语的含义②词语的作用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主旨

第一步:读问题

答词语的作用:①根据词语在词性、修辞、人物描写、感情色彩等方面具体作答

②联系作者情感及主旨

 

第二步:根据本义,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境义(与考点同)

第三步:①分析词语的作用: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见表一

②从修辞角度见表二

③从人物描写角度见表三

④从感情色彩(褒义/贬义)角度分析

 

 

 

考点九:词语指代

第一步:注意加点词所在的位置

第二步:代词往往出现在代指的人、事、物之后(所指代的对象一般是上句或上文),由远及近顺藤摸瓜,找对应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和归纳概括

第三步:找到概括的内容与指代的内容替换,如果符合文意即为答案非指示代词要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语境义、把握指代内容

 

 

 

考点十:句子赏析

修辞角度

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 作用 答题规范
比喻 有本体和喻体,有“像”“是”“如”“比如”“比作”等词语 ①生动形象,凸显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③引发读者联想,引发读者共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情景,抒发了人物.........情感
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

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了......的情景,抒发了.....情感
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 ①句式整齐,富有美感

②便于抒情,增强气势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
夸张 夸大现实,体现在数字、动作等词语中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②引发联想效果,给读者强烈印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比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件事物相比较,“比”“好”“多” 使得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和......加以对比,突出表现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对偶 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③增强语言节奏感,节奏明快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情感
反复 某个词或某个句式重复出现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内容
反问 有问无答,答案在句中 ①态度鲜明

②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的特点
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①自问自答,用以提醒读者注意

②启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特点

关键词角度

词性 作用
动词 ①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淋漓尽致②描写事物准确形象,充满灵气③绘景摩状魅力无穷、神采飞扬
形容词 准确、生动、形象
叠词 ①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②既可以摩声,又可以摩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

使得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拟声词 ①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②形象的描摹出人物的心情或情绪

表达方式角度

表达方式 作用
描写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衬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 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主旨
说明  
叙述  

 

第一步:读问题   看题干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就必须从这个角度赏析

若无要求,就从修辞/用词/表达方式等角度判断角度判断,

 

角度:1、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修辞手法+写出来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作者的情感和包含的哲理)

  • 从关键词角度:xx一词准确/生动写出了.....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从表达方式角度: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地表现了.....,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①描写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衬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②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③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主旨

 

 

 

 

 

考点11:句子含义

方法指导:①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将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抓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可以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③抓修辞手法: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抒情句:联系全文感情,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表达的感情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哲理或道理

 

 

 

考点12: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判断标准 表达方式 作用
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做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感受 描写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衬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作者情感的抒发,语言一般形象生动 抒情 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作者观点的表述,具有一定逻辑性 议论 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主旨
对事物进行客观、平实、科学的解说和介绍,语言平实,空间层次感强 说明  
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叙述  

 

第一步,读问题:若题目要求判断表达方式:根据上表直接判断

若要求答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及一般作用分析

若要求概括表达方式的内容并分析作用:根据判断标准,在文中提取并概括相关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和一般作用分析具体作用

第二步:根据具体语段内容判断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的判断标准提取并概括相关内容

第三步: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

第四步:联系主旨,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的作用

(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叙述人物....经历,表现....怎么性格特点。

 

 

 

考点13: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伏笔 特点 ①伏笔常见于文章的中间,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

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使文章内容前后呼应、情节严丝合缝。
铺垫 特点 ①铺垫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是“显性”的。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

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 铺垫是为了衬托。 通过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前后照应 特点 前后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的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托物言志 特点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 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象征 特点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作用 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 特点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

用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感情等。
烘托渲染 特点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特征鲜明。
作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对比 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 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

事、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抑扬 欲扬先抑 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欲抑先扬 特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语气来写
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一步:读问题:判断表现手法并分析作用:判断是哪一种表现手法,根据一般作用,联系文章内分析

提取文中使用这一表现手法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判断文中哪些内容符合,提取并概括

第二步: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特点

第三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从文章主题/作者情感/写作目的入手分析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开头/结尾;全文,结构严谨/情节完整;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③从情节/人物/事物/物品入手,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事物,物品的品质

④根据分析概括作用: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总结出其作用

 

答题规范:表现手法+概括表现内容+分析作用

 

 

 

 

 

考点14:段落作用

位置 内容角度 结构角度
开头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开篇点题;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奠定感情基调 ⑤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⑥照应标题⑦做铺垫,埋伏笔;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中间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③承上启下④照应标题或全文
环境描写:情节/插叙
结尾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③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⑤ 总结全文, ⑥照应标题、前文、首尾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第一步:读问题:若只限制了概括段落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若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从要求角度来答即可

第二步:看位置,段落位置不同,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考点15:标题含义

第一步,明确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写作对象

第二步,拆解题目,确定题目关健字:句子一短语一词语一字(一般是限制性、修饰性的词语)

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关键字深层含义

①看是否修辞。主要是比喻,

②看是否双关

③看是否象征。

④看内容

⑤看是否有情感

⑥ 看线索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深层含义(情感、主题)

 

 

 

考点16:标题作用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散文和小说侧重点有所不同

A散文标题:交待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点明主旨;交代行文线索;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标题:突出主题,对表现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点明线索;为塑造人物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待中心内容

 

(2)标题内容的不同,标题的作用也就会有不同,因此分析标题作用一般还需从标题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进行:

A.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展开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B.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①铺陈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C.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⑤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D.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E.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

 

 

 

 

 

考点17:主旨情感

(1)抓住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特别是在文首或文尾出现的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

(2)抓住心理描写的词、句:

①内心独自:一般使用第一人称。

②动作暗示:紧抓人物动作的描写,从其动作可判断出其着急、兴奋或悲伤等情感变化。

③衬托:从侧面刻画出作者的心理。

④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

⑤修辞手法:修辞能够更突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3)抓住文中人物、景物描写。

(4)联系作品主旨,把作者情感态度

 

 

 

 

考点18:拓展探究

考向1:启示感想

第一步,审清题干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答,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步,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提炼出来。

第三步,要结合文意,答案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第四步,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启示、感悟题一般用“总一分”式结构进行回答。先用“我认为.........”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或感悟,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考向2:写经历

首先分析题干的要求,根据文章主旨,理解其要求书写具体哪一方面的生活经历。其次组织语言进行书写,注意书写的内容必须是和文章主旨相联系的。

 

考向3:观点看法

第一步,明确是结合实际谈看法(要结合生活实际)还是“是否同意文中xx的说法”(要先表明态度,再说明理由)。

第二步,表明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注意用第一人称“我”进行阐述。

第三步,表述理由,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若题目有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的要求,要紧扣文本,再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实际谈看法,不能凭空想象,随意发挥

 

 

 

说明文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考向一,概括特征:

题干若限制从具体的段落概括,则需从要求的段落中找出限制“说明对象”怎么样的词语。

若题干未限制,则需从下面三个方面査找。

 

(1)从题目找“特征”关键字词。标题当中对说明对象的修饰限制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对象特征(

(2)从段首、段尾找“特征”关键字词。多数“总一分”或“总一分一总”结构的说明文,会在分说部分的各段段首(多数是段首)或段尾出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句。

(3)从开头段(有的在文章第2段)、结尾段找“特征”关键字词。有些“总一分”或“总一分一总”结构的说明

文,会在开头段或结尾段集中出现介绍说明对象特征的词句

 

注意:不同类别的说明文,其特征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下表

类别 说明对象位置

 

说明对象特点

 

事物说明文 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 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理等科学知识。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被压扁的沙子》

 

 

考向2:以下定义方式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

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用下定义的方式归纳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第二步,提取有关介绍对象特征的关键词句和段落。详见考向1。

第三步,以下定义的方式概括。注意表述一定要严密,必须概括出本质特征,表述上使用“…是…”或“…叫作…”的判断句式。

 

 

 

 

 

考点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类别 语言标志 作用(答题规范)
列数字

 

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

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举例子

 

列举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有的词语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増强说服力。

 

作比较 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句中常含“比”“而”“相对于”“也”“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

强调了……的特征(道理)。

 

分类别

 

表述上常常是“一类(种)是……一类(种)是…..”

(ー)(ニ)(三)(四)

“首先……”“其次........”

“然后……”

条理清楚地从……方面(分门别两类)说明…“的特征(道理),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下定义 表述上使用“…是”“这就是

叫(作)……”的判断句式

...........是...........,更科学、更本质为更概括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 对事物做大概的介绍,常含有的词语有“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引资料 引用言论、资料、传说

民谣等,一般都有引号

①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使说明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打比方 运用比喻的修辞进行形

象说明常含有的词语有

“像…”“仿佛…”“如

…”“犹如……”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
摩状貌 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地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画图表 用表格、插图、图片、照

片等进行说明

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考点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一步:阅读题干指定的句子或段落,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注意:(1)不要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如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

(2)注意一句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情况。

(3)有些数字,不是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

 

第二步,若题干要求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则要按照上面表格中的“作用(答题规范)”作答,要求结合相应段落

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综合作答。

注意:有些句段可能会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列举时避免遗漏。作答时一定要明确题干要求答的是一种还是多种说明方法。

 

 

 

 

 

 

考点三:说明顺序

第一步: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

第二步:抓显著额度语言标志

时间顺序 判断 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

志性词语。

 

对象 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标志词 时间名词:早、晚、年、月、季节、时代、朝代、工艺程序的先后等。
课文示例 《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89到19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双曲拱桥(近几年)。这是由古到今,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感受其历史悠久

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

 

空间顺序 判断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运用这种说明顺序,文中通常会出现方位词。

 

对象 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
标志词 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远近等。
课文示例 《苏州园林》的③~④段,是按照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苏州园林的画面美。《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

 

逻辑顺序 判断 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常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对象 事理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事理。

 

标志词 排除法,没有具体的时间、方位名词,即为逻辑顺序

 

课文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闻述研究意义,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介绍卢沟桥时,先介绍长度、宽度、桥的特点,再介绍桥墩、桥面桥栓等,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考点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分类

 

示例

 

解释说明

 

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表推测(可能、左右、大

概、也许、大约…)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国石拱桥》)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表程度(更、仅、只有、往往、最、比较、通常、当……)

 

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官博物院) “大”与“完整”两个形容词与前面两

个“最”共同揭示了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

征,这就与我国现存的古代其他官殿形成了比较,突出其特点。

表范围(当时、目前有记大部分、自古以来)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官殿到近代的一 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 “绝大部分”强调了我国的住房讲求对称的比较多,但有的住房没有讲求对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限制词(至少、特别、据说、常常、传言、资料表

明、据测定)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苏州园林》)

“据说”点出了这一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关键词语的选用(一般

是可以突出说明对象独

特地位等的词语)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国林的标本(《苏州园林》)。 “标本”形象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

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形象。

 

 

  •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修辞手法的运用 判断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或者夸张等修辞手法。
举例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因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
分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的说出了苏州园林与对称建筑的区别,说明苏州园林有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考点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1:“x×”与“×X”之间有什么关系?

(1)表明: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2)强调:这两个词语在文中所起到的效果。

(3)总结: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规范:“×x”与“×x”是什么关系,“xx”强调了…,用了メx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考向2:“×x”一词能否删掉?

(1)表态: 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及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比较删掉“xx”词后与删掉之前的区别,一般为“删掉后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

(4)总结: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规范:不能,删掉了“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不符合实际);用了メX词,准地说明了“…“(说明内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考向3:“××”词能不能换成“×x”词?

(1)表态:一般是不能换。

(2)定性:解释两个词语的本义,结合句意,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比较两个词的区别,一般为“换掉后意思变成了…,不符合句意

(4)总结: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规范:不能,“xx”的意思是…“xx”"的意思是…,交換之后向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文中的意思不特合;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考点五:标题作用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修辞或写作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或: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表达作用可能有以下情况: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广告语、俗语、成语等,使得标题或文章生动、新颖、别致。

②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或符号),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吸引读者的注意。比如“低碳生活”“亚运会”等。

 

注意: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这两个方面的所有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侯,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这用的手法进行分析

 

 

 

 

 

 

 考点六:词语含义

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最基本的方法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意义。

一般有两种情况:①辨别某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义

②辨别语境赋予某词的临时义,特定的具体义。

其中②是重点。命题者往往抓住关键语段设置题目,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上下文”“在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等提示语。

 

解题一般思路: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活用、象征、比喻、反语、双关、色彩的变化、借代等)或具体义→紧密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关键的字眼、全句、上下句、全段、全文、立意、感情等)

 

注意: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后最好再用代入法检验一下。

 

 

 

 

 

 

 考点七:词语指代

第一步,定位。注意加点词所在的位置。

第二步,查找(提取)。代词往往出现在指代的人、事、物之后,故所指代的对象一般是上句或上文,故只需紧扣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找到对应的词语、句子(可能是句子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句子)或语段(可能是语段的一部分或整个语段内容,需具体分析或归纳概括)。

第三步,代入(替换)。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替换所考形代词,看文意是否贯通、合适。

 

 

 

 

 

 

 

 

 

 

考点八:段落作用

第一步,看问题,若要求答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若题干明确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那么就从要求的一个角度答即可;

若题干问段落能不能删除,则先表明态度,不能删除,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第二步,看位置,位置不同,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位置 内容 结构
首段 出说明对象或交待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加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段

 

具体说明了(说明对象)……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意思等。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总结、补充……的内容,表达...........的希冀或期望。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第三步,结合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等具体分析段落作用。

注意:句子作用同此思路。

 

 

 

 

 

 考点九: 信息提取与概括

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初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弄清题目的要求,锁定有效信息的具体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

第三步,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认真比较,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用直接摘抄原句或语段、整合关键语句、自行归纳概括等方法筛选提取答案。

注意:①从试题出发,从整体着眼,眀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②将筛选范围内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挖掘出隐含的信息。

 

 

 

 

 

 

考点十: 内容理解与分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审清题意。从什么角度或者是从哪一段落入手提问的。

第二步,一般而言,题干明确了针对哪一段,答题时就紧扣哪一段,理清该段说明了什么事理,或是说明对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回答;如果没有明确规定的段落,则需要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并在阅读中对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作标记,明确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第三步,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准确表述。这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在概括形成答案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査有没有漏掉要点,注意语言准确简洁、要点全面。

 

 

 

 

 

 

 

 

 

 

 

考点十一: 文意转换

第一步,找:找出句子。第一遍阅读时勾画出选项句或与其表达意思相似的语句,并锁定位置。

第二步,比:“咬文嚼字”。反复阅读,认真对比关键词句和选项句子,分析表达意思是否有偏差。

转述形式

 

命题特征

 

对策

 

概括

式转述

从一大段文字或长句中抽取关键词,重组成短小的句子。

 

看是否符合作者观点、是否符合原句整体大意、是否违

反原句的词句组合关系。

具体

式转述。

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 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本身内容是否

符合原文语意。

同义变式转述

 

变换主体重组句子、因果倒置

「条件和因果转换、条件减少、条

件转换、长句与短句互换说法变换等。

判断语句关键词是否改变;判断成分搭配或语句间关

系是否改变。

第三步,判断: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同与否。

注意: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①增减扩缩:増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②鱼目混珠: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代替正确的,造成意思的变化。

③无中生有:利用思维惯性,误导学生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考。

④语言过于绝对化:要注意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前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或然、必…。

⑤因果混乱:注意“说明了,体现了,是因为……”这样的词语。

 

 

 

 

 

 

 

 

 

 

考点十二: 拓展探究

考向1:列举类

(1)根据题干明确所要列举的内容,如哪些现象,哪些活动,哪些事例等。

(2)关注题干中的一些时间、人物、范围等一些限制条件。

(3)列举的答案要具有普遍性,是大家都熟知的,且类与类不重复。

(4)注意限制条件和分值,一般会有“至少列出×种”,如果没有限制条件,则可以看分给列举,一般一分对应一点。

 

考向2:建议类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

①紧扣问题,找措施。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找到针对性措施。

②切合实际,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措施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是自己空想的,没有实质意义的。

③鼓励创新。

第二步,分析题干有无其他要求,如“答出三点即可”等。

第三步,根据题干其他要求和分值,分条表述。

 

考向3:看法类

第一步,审题干,是结合实际生活还是文章内容谈看法。

第二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从生活实际或原文中找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笞题规范:表明观点或看法+论据(联系生活实际或原文分析)+总结观点或看法。

  • 议论文

考点一:把握中心论点

(1)明确中心论点特点: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简明的表肯定或否定观点的判断句或陈述句。

(2)注意区分中心论点、论题和分论点

论点和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

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我们称之为论题。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作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应能统领一段或几段。如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后面几段依次论证“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这两个分论点。

(3)位置“四看”法提取。

一看题目: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提示议论的范围《敬业与乐业》;

二看开头:开篇点题,如《谈骨气》中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中心论点

三看结尾:篇末揭示论点,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等;

四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注:①上述几种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综合起来运用,会使解题更加快速和准确。

②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一般开头的是论点,结尾的是呼应论点。

③当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以作为论点时,就要根据全文的内容来提取概括。概括的时候要注意论点的完整

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来表述。

 

 

 

 

 

 

 

 

 

 

 

 

 

 

 

 

考点二:论据

考向1分析论据

(1)剖析论据。剖析题干要求分析的论据(有时已给出论据类型),明确其所论述的内容和所能达到的论述效

果,从而明确其所要论述的论点。

(2)明确论点。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要弄清楚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段是否有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为分析

论据做准备。

(3)判断并表述。判断论据与文章论点或分论点是否一致,并具体表述理由。

 

考向2补写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理由依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种。

分类 特点、作用

 

课文示例
事实论据

 

特点:(1)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

(2)概括的事实。

(3)统计数字

(4)亲身经历、感受

(5)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论教养》中列举一些“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例子是为了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无言之美》中列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论证了

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

 

道理论据

 

特点:(1)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2)民间的谚语和俗语。

(3)科学上的公理和规律等。

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里的

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论证了“忠

实”便是“敬业”。

《创造宣言》中引用罗丹的话论证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

一滴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意:补写论据“三要”:

①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把握论据本质特点,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②要真实,材料虚假、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的,都不能有效证明论点。

③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方法 特征

 

判断标志

 

作用(答题规范)

 

课文示例

 

举例论证

 

典型事例

证明论点

 

“如”“比如”“例

如”“如”等。

 

列举了…的例子(概括事

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

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论证更

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列举“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真实可信地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比喻论证 用比喻手法,

阐明抽象道理

“如”“好像”“是

等文字。一般都

能找到本体和

喻体。

将………比作…,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

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

懂,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

《敬业与乐业》中将“没有职业的懒人”比作“社会上的蛀米虫”““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有力地论证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名人的言论,

公众所承认

的道理,引

用古语、谚

语、俗语等

×x说”“俗

说”格言警句、

人名言等。

 

引用…名言或格言等,有力

地论证了

使论证更权

威,更有说服力。

《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引用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即“要乐业”这一论点。
对比论证

 

将两种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

 

“相反”“反之”“但是“等文字;反义词;有正面和反面两方面的内容。 举出…和……加以比较,突

出强调了…的观点,使人印

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

 

谈创造性思维)中将“正确答案只有个”这种思维模式与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对比,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作用

第一步:阅读题干指定的句子或段落,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第二步: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则按照一般作用,结合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等,概括总结其具体作用

 

 

 

 

考点四:论证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限定的语段(或全篇),确定答题范围。一般题干会直接点明作答范围。

第二步,通读答题范围的内容,明确所给答题范围中所提及的论点。

第三步,勾画出能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或者论点的关键词,简单对全文(或者语段)划分层次。

第四步,按照论证结构划分层次(详见下表),并分析每个层次,对论点、论据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先说了

什么,后说了什么,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或举……的例子,或引用…“的内容,将..与…进行对比,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道理)。

类别 解释说明
总分式 总分总式

 

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先总说论点,然后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
总分式

 

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先提出论点,然后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如《怀疑与学问》
分总式 先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然后引用各种名人事迹或格言警句分析问题,最后强化论点。
并列式

 

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通常在开头(或讲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交代总论点,然后围绕

中心论点排列几个议论段落,通常一段一个分论点。

递进式 各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即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不求甚解》

第五步,在把握文章段落(或语段)层次的基础上,整合语言,分析概括论证思路。表述时加上表示逻辑关系的

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述如何引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如何具体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过程即可。

 

答题规范: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ー…论点观点,或首先通过写……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

言),提出……的论点、引出…的论题;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论点在结尾:首先列举了/引用了……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沧证;然后

出.......结论/证明了……观点;最后发出…的号召、提出.....的希望。

 

 

 

 

 

 

 

考点五:标题作用

第一步,首先明确议论文题目的一般特点

①内容上,引出论题,点明论点

②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手法),具体分析其作用。具体如下

A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 以问句的形式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或话题新鲜奇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结合论点、论据等分析具体作用

考点六:词语指代       

了解常见代词及类型

近指:“这”“这个”这些”;

远指:“那”“那个”“那些

不定指:“某”“某类”等。

 

 

 

第一步,明确: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少可多,可以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二步,辨认:一般在出现该指代词的段落能找到答案,如果本段找不到可向上一个段落查找,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注意联系论点、分论点及论据。

第三步,归纳

一 般可以直接照抄原文,有时也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词句进行概括、删改或加工。

第四步,验证:找出指代内容后,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逻辑。

 

 

 

 

 

考点七、词语赏析

第一步:解释词语的表层含义

第二步,然后结合选文内容和文章语境分析其深层含义。

具体分析方法:(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准确指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严密指判断推理严密和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 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用词的生动性、形象性等,以及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                                        比喻或引申)作用

(4)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味,某个词语表示什么意思,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考点八、句子含义

  • 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首先要放到文中去分析,绝对不能够离开原文。找到画线句子所在的具体区间。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去理解。如果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则结合原文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果没用修辞手法则观察句子有无其他一些特点,先分析这些特点,结合原文,规范答题。

 

  • 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通常可以在该句前面加上“为什么”三个字将其变为问答题,然后再根据上下文及自己的理解找到答案,所找到的答案即为句子的含义。

 

 

 

考点九段落作用

第一步,看设问。若题干要求答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若题干明确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那么就从要求的角度答即可;

若题干问段落能不能删除,则先表明态度,不能删除,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第二步,看位置。位置不同,结构和内容上的一般作用也不同。

位置 结构 内容
首段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论题。 ①提出“…论点或…论题;②引用故事、名言警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 承上启下。 要具体分析段落内容,看其与前后段的关系及与文章中心论点的关系,总结出其作用
尾段 充论证,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①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②强调……的中心论点;③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

第三步,根据位置,联系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一般需要结合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等内容具体作答,不可空答,否则会失分

注:句子作用同此思路。

 

 

 

考点十:内容理解与分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字词,确定答案的范围和答题方向。

第二步,把握论点,筛选主要内容。

①全文范围:找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语句,明确中心论点。再紧抓每段的第一句或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找出分论点。还要注意表关系、总结性的关键词,如“因为”“所以”“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

②段落范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找到题干要求的段落,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第三步,组织概括得出答案即可。

 

一般步骤:整体感知一一锁定区城一一筛选信息一一提炼概括

 

 

 

 

考点十一:文意转述

(1)掌握解题步骤

①读:通读四个选项,做到心中有数。

②找:找出原句,阅读时勾画出文中与选项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③比:认真对比所勾画的关键词句和选项句子,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同与否。

 

(2)了解选项常见错误类型。

①增减扩缩。増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论证范围。

②鱼目混珠。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代替正确的,造成意思的变化。

③无中生有。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误导考生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考。

④语言绝对化。注意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前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或然、必然…

⑤因果混乱。

 

注意:“论证了、体现了“,是因为…”这样的词语。

考点十二:拓展探究

考向1:谈看法类

首先,要进行判断,看题干要求从哪个方面来谈见解。

其次,注意运用基本模式进行答题:

①简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②用“分点说明”的方式进行答题;

③用“总分式”结构进行答题,先用“总说”来表达观点,然后从几个方

面分说。

考向2:提建议措施

①审清题干。判断题干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即建议什么

②看清对象。清楚向什么人、什么部门、什么机构提建议,即向谁建议。

③要注意建议需紧扣阅读材料,要合理,可操作性强。如果需要,建议时要陈述理由,自其说。

 

 

 

注意:答案组织分条陈述,分点答题,一目了然。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8月11日20:44: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