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2022年9月1日21:54:52中考354阅读模式

第1篇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文体)常识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来源:学+科+网Z+X+X+K]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通“啭”,鸟叫声。)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 (使动用法,使……停息。)

(6)横柯上蔽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7)负势竞上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

(8)皆生寒树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3.古今异义

(1)猛浪若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跑。)

(2)蝉则千转不穷。(古义:停止。今义:贫穷。)

(3)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过。)

(4)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治理国家的才能。)

(5)窥谷忘反。(古义:看,观察,侦探。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4.一词多义

(1)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②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①负势竞上(向上。)

②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①直视无碍(没有。)

②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①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②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①直视无碍(直接。)

②争高直指(笔直。)

5.重点词语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从。至:到。)

(2)水皆缥碧 (青白色。)

(3)急湍甚箭 (湍:急流。甚:胜过。)

(4)负势竞上 (负:凭借。竞:争着。)

(5)泉水激石 (激:冲击,拍打。)

(6)好鸟相鸣 (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7)横柯上蔽 (柯:树枝。蔽:遮蔽。)

(8)在昼犹昏 (昼:白天。犹:好像。)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定语后置,应为“飞戾天鸢者”)

2.省略句

(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四、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江两岸的“山川之美”。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五、理解默写

1.总领全文(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或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句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书》中与其写作手法相似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视觉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浪若奔。

第2篇 马说

一、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饲养;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4.一词多义

(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 (的。)

②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③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②执策而临之 (马鞭。)

(4)而: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但是。)

②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5)食:①食不饱 (动词,吃。)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词,〈一顿〉饭。)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养。)

(6)虽:①故虽有名马 (即使。)

②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④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⑤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赶千里马。)

(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来源:Zxxk.Com]

(2)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马者”)

2.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四、主题思想

1.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2.形象: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本文的中心论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3篇 送东阳马生序[来源:学科网ZXXK]

一、文学(文体)常识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2.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

(4)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5)寓逆旅。(名词作动词,寄住。)

3.古今异义

(1)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3)益慕圣贤之道(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4)余立侍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5)卒获有所闻(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6)穷冬烈风。(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7)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汤水。)

(8)右备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来源:学,科,网]

4.一词多义

(1)以:①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②以衾拥覆(介词,把,用。)

③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④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

(2)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②走送之(代词,指书。)

③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无实义。)

⑤弗之怠(代词,抄书,宾语前置标志。)

(3)至:①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②至舍(动词,到达。)

(4)从:①无从致书以观(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②从乡之先达(向。)

(5)而:①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

②久而乃和(连词,表修饰。)

(6)若:①烨然若神人(好像。)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三、文言句式[来源:学科网]

1.倒装句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应为“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省略句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宾语)

四、主题思想

本文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道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成就。

五、读后启示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3.应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六、理解默写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对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写衣食简陋的句子:(1)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5.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6.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支僵劲不能动。

第4篇 小石潭记

一、文学(文体)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词语积累

1.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俶尔远逝。(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3)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7)如鸣珮环。(名词作动词,作响。)

(8)隶而从者。(名词作动词,跟从。)

2.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水声。(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今义:能愿动词,可以。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今义:允许,或许,赞许。)

(5)影布石上。(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3.一词多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

(2)清:①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3)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乐: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5)以:①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②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③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6)而:①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关系,不译。)

②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

③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7)环:①如鸣珮环。(玉环。)

②竹树环合。(环绕。)

(8)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②为岩。(动词,成为。)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2)卷石底以出。(应为“石底卷以出”)

2.省略句

(1)影布(于)石上。(省略介词“于”)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

四、主题思想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

五、理解默写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闻水声如鸣珮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6.表现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用原句回答)

7.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5篇 岳阳楼记

一、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2.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6)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的变化。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

(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5)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6)则有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7)则有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9)越明年。(古义:及,到。今义:越过。)

(10)宠辱偕忘。(古义:荣耀。今义:恩宠。)

(11)沙鸥翔集。(古义:鸟停息在树上。今义:集体,集中。)

4.一词多义

(1)明:①越明年。(第二。)

②至若春和景明。(明媚。)

(2)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3)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这里可以意译为“直达”“直到”。)

②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③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5)或:①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6)空:①浊浪排空。(天空。)

②长烟一空。(消散。)

(7)通:①政通人和。(顺利。)

②北通巫峡。(通向。)

(8)和:①政通人和。(和乐。)

②春和景明。(和煦。)

(9)一:①一碧万顷。(一片。)

②长烟一空。(全。)

③在洞庭一湖。(整个。)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应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迁客骚人,多于此会”)

2.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谏之意。

五、理解默写

1.表现作者政治抱负(主旨)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文中所写的那样(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7.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第6篇 醉翁亭记

一、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

二、词语积累

1.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酿泉为酒。(名词作状语,用酿泉。)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4)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6)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名词作动词,散发出幽香,形成繁阴。)

2.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3.一词多义

(1)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③吾谁与归。(归依。)

④暮而归。(回来。)

(2)谓:①太守谓谁。(为,是。)

②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渔。(在……旁边。)

(4)而:①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⑥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⑦已而夕阳在山。(连词,表时间,不久。)

(5)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6)乐:①山水之乐。(乐趣。)

②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行者于树休”)

(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介词)

3.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表判断)

四、主题思想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和滁人游山、太守宴游的描写,表现自己寄情山水、随遇而安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本文以贯穿全文,主线是,结尾部分将统一起来,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7篇 满井游记

一、文学(文体)常识

1.本文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2.本文是写景的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二、词语积累

1.词类活用

(1)鳞浪层层。(鳞,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2)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3)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举杯。)

(4)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蹇,名词作动词,骑着驴。)

(5)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滚动。)

2.古今异义

(1)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2)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今义: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促。)

(3)土膏微润。(古义:肥沃。今义:很稠的糊状物。)

(4)恶能无纪。(古义:怎么。今义:恶人,罪恶。)

3.一词多义

(1)乍:①波色乍明。(初,始。)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忽然。)

(2)始:①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

(3)鳞:①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②呷浪之鳞。(代鱼。)

③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指鱼类。)

(4)然: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5)时:①冻风时作。(时常。)

②亦时时有。(常常。)

③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6)之:①脱笼之鹄。(助词,的。)

②倩女之面。(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郊田之外。(表限定关系,以。)

④局促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以。)

三、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宾语后置,应为“乍出于匣之冷光也”)

(2)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介宾结构后置,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是“知”的宾语,应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2.判断句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表判断)

3.被动句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四、主题思想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潇洒之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默写

1.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

2.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文中写水的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5.描绘了鱼、鸟神情的语句: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6.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以人比物:若脱笼之鹄

③以物比物:麦田浅鬣寸许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9月1日21:54: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