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师视频课程免费试听1200分钟 |
||||
初一全科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二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三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 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2)应。久之(3),此僧以箪食瓢饮之(4)属至南海。期年反,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 代词,可译为“他”,宾语前置。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提示: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例②: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顷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译文:
一僧人想去南海,向唐僧询问,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僧人凭借盛饭的箪、装水的瓢这类(器皿)到了南海。一年后返回,向唐僧夸口说起此事:“这有什么难?”唐僧回答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你的话也言过其实了,你将因此而自满并嘲笑我吗?”
(二)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虽具六跪而(1)二螯,然孤身一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4)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5)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6)思也,遇事三思而(7)后行。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非而(10)所谓小女子而已(11);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2)。
(1)连词,表并列,“和”。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如果”。
(4)代词,通“尔”。你,你的。
(4)连词,表转折,“然而”。
(5)连词,表递进,“并且”。
(6)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7/9)连词,表承接,“就”“然后才”
- 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11)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吧”。
(12)语气助词,放在句尾,表肯定语气,“啊”。
提示:
- 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提醒:
1、连词,表假设,用于分句的主谓间。
2、当“而”字连接一个形容词和动词,妥妥的表示修饰。比如本文的“悚然而惊”。
3、当两个动作之间,用“而”字连接的时候,如果强调的是时间的承接性,则是表顺承。如果后一个动作与前一个动作是同时发生,基本上表示修饰。前者比如“登高而招”,后者比如“跂而望矣”。但是有时候确实比较难判断,比如本文中的“顾而谓路人曰”,是回过头然后说呢,还是一边回头一边说呢?好像都说得通。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表修饰和顺承都行。
译文:
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要同心协力。螃蟹虽然有六条腿两只钳,但仅仅是孤身一人,更何况是战争?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遇事考虑之后再去实施。众人答应她。不久,婉贞率少年们捆扎好腰带出发,(同心协力)果真取得胜利。众人感叹道:(冯氏)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吧;她的行为,是巾帼英雄啊。
(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人多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当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益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7)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译文:
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吧。可是我曾经看见过一个人,他家里世世代代都在捕蛇,已经有多人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了,但是他们还是以捕蛇为生,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因为这样可以抵当赋税。”由此可以发现,赋税对于百姓的危害比蛇的危害严重多了啊!然而大王为什么会这么喜好音乐呢?大王如果专注于政事,必定会游刃有余,那么大王做的政事比起喜欢音乐更好。微臣资质愚钝,所说的话大多数是谬论,大王能否体谅我呢?
(四)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提示: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
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设。)
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提醒:
1、在“其”的用法里,作代词的时候,一定要区别表主格(他、她、它)还是表宾格(他的、她的、它的)。
2、当“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一般都表示一种语气(商量、揣度、反问、期望……)
3、当其用在句首的时候,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如叼一只(羊)吃吃,饱饱自己的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又怎么办? ”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它的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呢?等到哪-天它们(在外)追逐嬉戏的时候,我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可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难道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五)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罢了”。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
我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气与节操,都体现在《示儿》中,于是阅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的时候),(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表示,于是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恐怕名不副实吧?”大家(听了)都来质问他原因,那人无言以对,于是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如此炒作,恐怕是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六)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
(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
(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6/7)动词,作为,做。
-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为”“给”“替”。
-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提示:
介词
-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èi)。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例②:公为我献之。
-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例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译文:
天道有自己恒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这样的贤君就存在(起作用),不因为桀这样的暴君就消失(不起作用)。这是最精深的道理,应该对世人谈一谈,千万不要让其被巫者迷惑。巫者,以欺骗为本业,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们来的时候,就以这样的道理来教训他们,揭示他们的险恶的用心。为天下消除邪恶污秽的东西,是我们这些人的本分,为什么推醉呢?
(七)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6)闹天宫,拥火以(7)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8)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9)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10)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1)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2)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3)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4)权贵交。以(15)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6)”之叹。
- 名词,原因。
- 动词,认为。
-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 介词,把。
-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7)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8)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6/9)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10)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12)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可译为“在”。
(1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5)连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
(16)动词,可译为“用”。
提示: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用)
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例③:问:“何以战?”(凭借)
例④: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 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 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例①: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
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认为)
例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提醒:
当“以”用着连词时,特别是连接形容词与动词时,比如“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还有连接两个动词的时候,如“拥火以入深穴”(连词,承接关系,两动作之间有先后关系),其用法与“而”同。辨别其用法,可参照“而”字的用法。
译文:
古人“持烛在夜晩出行,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貎赛潘安(古吋美男子),则出行可以不用顾虑。.不然,以我现在的容貌出现在当地,則怕吓到別人。所以自己应该把书作为伴伴,舍弃那种平坦而路程近的就跟随众人一起游览,险峻而路程远的就独自不敢前往的怯懦之心。追慕那仲“穿越九宵来大闹天宫、拿着火把进入很深的洞穴”的勇气。沈醉在“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泉水慢慢流下"的美景中.......。我畅游在书的海洋中,用来满足天地之间的乐趣。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授予我皇帝的位子,我也会抛弃,怎么能够因カ一个称号的原因而舍弃了我心神上的安逸、欣喜呢?因为我有这样的意愿,所以オ能长期享受安逸、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了京城,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和权貴交往,上面所说的都是我的真心活,希望你能够明察,那样你就不会有“贤オ没有被重用,忠オ没有被提拔”的感慨。
(八)于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等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
- 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 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提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例①:良曰:“长于臣。”
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
“差(cēn)池其羽”,出自《诗.郵风.燕燕》,形容燕子展开其尾翼。“黄鹏偕(一起)飞,小小的翅膀微微震动”,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然面对于我们而言,很久没有见到此景了。自从十年前,我偶然看到过黄鹂鸟,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一直没有看到过它美丽的姿态。现在扩建树林,还原草场,生态渐渐恢复了,也能再看见黄鵬鸟了。它的鸣叫美丽婉转更胜过以往。我家乡的美丽已经远近闻名了。于是我们欢畅地喝酒抒发心中的情怀。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最色当中,难道还不快乐吗?
(九)焉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 兼词,相当于“于彼”“于之”,在那里。
- 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 语气助词,不译。
-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 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提示:
1.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例①: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3)词尾,相当于“然”。
例①: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
例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①:焉足道邪!
-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
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例②:青麻头伏焉。
- 疑问副词。相当于“哪里”。
例①:且焉置土石?
译文:
(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陡峭,山谷狭窄,没有料到在那里竟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不久,因战而死,将所剩无几,因而导致大败。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故,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有什么意义呢?单单因他们的骄纵,要斥责他们的话,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了。
(十)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所为哉?此二人皆所以(6)教人向上者也。
- 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提示:
- 名词,处所,地方。
例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例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作代词
所十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例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 到处。
例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所在之处,处所。
例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例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译文: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当前的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后啊”,蘭相如这些话,足以让天下人钦佩。凭借他那样官居显位,(却)能做到这样,难道是其他的人比得上的呢?分析他的言语,观察他的行为,可以知道他所说的话并非是假装样子而已。能和蔺相如相比的是信陵君,平日和众人坐在一起(引申为与民为伍),,从来不曾有过分摆架子的时候,前去拜访屠夫朱亥,(可以看出)他的气度岂是平常人能做到的?(因此)这两个人都是用实际行动来使人道德高尚的人啊。
(十一)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 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 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
译文: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什么去恢复这些啊?”“我会劝导勉励督促贵备来施行。”“你说的话,是黄金美玉。你的心胸,我们怎能赶得上啊!”
(十二)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 代词,做宾语,什么。
-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 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 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十三)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 副词,暂且、姑且。
- 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 副词,将要。
- 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 复音词,就像。
- 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 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提示: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
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表示递进,况且)
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表示递进,尚且)
例③:犹且从师而问焉?(表示递进,尚且)
(2)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河水清且涟漪。(表示并列,而且)
(3)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表示让步,后推进一层,相当于“尚且”。
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①:不出,火且尽。(将要)
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将要)
例③且暂还家去。(姑且)
译文: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这难道仅仅发生在石壕一个地方?整个唐王朝到了中晚期统治的地方都尽皆相同。像这种情形,皇帝还能每日声色歌舞,井且将政事委托给奸奸诈小人,那么李唐王朝将要灭亡,是必然的。再说有志之士就像那河水清撤而又涟漪,(然而)在这个时代却没有进身的路途。纵使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的豪气,(然而)没有用武之地。还能有什么用?
(十四)若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连词,表假设,如果。
- 指示代词,此,这个。
- 副词,表推测,好像。
- 第二人称代词,你。
- 连词,相当于“或”。
- 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 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怎么样?)这个人的想法真奇特啊!感觉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真不是你们这样的凡人可以赶得上的。我也一样。只怕我们只能描绘出鱼的一片鳞或龙的一只爪。像常人思乡的时候,常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于柳子厚却就不一样。他以超人的思维,来抒发难以抑制的情感,真是绝啊。
(十五)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7)枯木为荣木。途经绍墓,因(8)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9)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10)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
(2)动词,沿袭。
(3)名词,原因。
(4)介词,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词,凭借。
(7)介词,经由,从。
(8)介词,经由,通过。
(9)介词,因为。
(10)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提示:
-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 依照,根据。
例①: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例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
- 依靠,凭借。
例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例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例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例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例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 副词
- 于是,就;因而。
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名词。原因,缘由,机缘。
例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动词
(1)根据
例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例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
按照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 -战。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乘胜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从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途经袁绍之墓,曹操还通过别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此他得到众人之心,以致能统-天下。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他能成就非凡的霸业。
(十六)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提示:
- 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
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
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
例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
-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例①:“管仲非仁者与?”
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 用于句中,无意。
例①:是盟也,其与几何?
- 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
例①:与斗卮酒。(给予)
例②:不欺其与。(结交,此处动作名,结交的国家)
例③:蹇叔之子与(yù)师。(参加)
译文:
(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这是君子所赞许的,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思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功利却不能惠及本国百姓,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 则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2)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3)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独显其名,何则(4)?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莫播寰宇,则(5)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6)足羞,官盛则(7)近谀。范氏则(8)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以身作则(9)。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10)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此为读《岳阳楼记》一则(11)感悟耳。
(1)副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谓间,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译为“就是”“是”。
(2)连词,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让步关系,译为“是”“倒是”。
(3/5)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推断/假设,可译为“那就”“就”/“那么”。
(4)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6/7)连词,表并列对举,用在两个“则”组成的并列分句中,译为“就”,或不译。
-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 名词,准则,法则,榜样。
(10)连词,表承接,后一件事发生在前一事之前,形式上仍是后项程杰前项,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11)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 六则。
提示: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例②:入则孝,出则悌。
- 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却)
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虽然)
(5)表示选择。可译作“就是”。
例①:非死则徙尔。
-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道出了岳阳楼的美,美倒是美,但岳阳楼的名气并非只凭借这。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像岳阳楼的楼很多,但是岳阳楼为什么能独占鳌头呢?范希文如若没被邀请作文章,文采没有传播四海,那么岳阳楼能天下名扬吗?在当时的风气,地位卑微就感到羞耻,地位高贵就奉承拍马。范希文却不这样,他总是高唱“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的调子,用自身作为榜样。他的朋友被貶职,没有告别就离开,(等到他得知),赶到河边,友人原来已经在船中了。可见他对友谊的情感很深。-这是读《岳阳楼记)的一-段感悟而已。
(十八)者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每每率性于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3)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4)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今求俊才可并肩高山者(5),未得!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 助词,附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4)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译“的”。“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主语或宾语)后(后置),作定语,表示范围。中心词和“者字结构”(定语后置)之间有的加“之”,有的不加“之”,包含全体和部分关系,或者可称作分母和分子的关系。
译文:
李白,是唐代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玩。(他)常常率性地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的原因,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过去,(他)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有人间:“(他)为什么喜欢喝酒?”大概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喝酒喝得很醉的人才留下了姓名吧!”
现在寻求可以并肩高山的俊杰,却未寻得!
(十九)然
太祖至赤壁,欲平孙、刘。刘备闻之,大戚,汪然(1)出涕曰:“何以拒之?”诸葛亮对曰:“主公以仁义行天下,然(2)而不胜者,未之有也。待吾说东吴共拒曹操,主公以为何如?”备曰:“ 然(3)。”于是至柴桑,而见孙权。孙权曰:“汝所言即是,然(4)刘豫州新败,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云:“吾主虽败,实力尚存,且吾主乃汉室之胄,视操若鸡犬然(5),安能惧操?其势必取胜,此乃英雄气概使之然(6)也。”权曰:“先生之言是也,然(7)则吾两家将何策以应之?”
(1)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后,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承上逆转,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
(3)应答词,可译为“是的”。
(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5)名词或词组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相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6)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7)“然”与“则”连用,可译为 “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
提示:
-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例①: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例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例①: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例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例①:“糅使之然也。”(《劝学》
- 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例①: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①: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译文:
曹操攻到赤壁,想要平定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刘备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忧愁,满眼含泪的说:“用什么抵抗曹操呢?”诸葛亮对答到:“主公您凭仁义行天下,如此(这样),可是不胜利的话,是没有过的。等我去说服东吴,共同抵抗曹操,主公以为怎么样?”刘备说:“是的(好吧)好吧!于是到柴桑,见孙权。孙权说:“你所说的倒不错,然面刘备刚刚经历失败。怎么能对抗这个灾难呢?”诸葛亮说:“我的主公虽然刚失败。但实力尚存,而且我的主公是汉室之后代,看待曹操就像鸡犬一样,怎么能惧怕曹操?其霸势一定会取胜,这是英雄气概使他这样的。”孙权说:“先生之言很对。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将用什么办法应对曹操呢?”
Ⅱ一篇搞定文言文全部知识
《乌有先生历险记》系由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为文言文复习而仿古自编。这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不仅是一篇生动引人的故事,而且是一套富有创造性的文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题。它囊括了当时的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认真读此文并按“说明”的要求进行训练,对复习、掌握中学的文言知识,会有很大帮助。加之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曲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大家很容易进入角色,枯燥的文言复习也能平添几分乐趣。
全篇计包括:
1:人称词23个;
2:时间词36个;
3:古今字,假借字66个;
4:常用文言虚词46个;
5:应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不包括1,2,3项内容)200多个;
6:固定结构,特殊句式30个;
7:词性活用现象近30例;
8:初/高中文言教材中的语句多处。
(一)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字词:
1.布衣:(平民,普通百姓)
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出师表》
2.且:(副词,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齿:(并列,同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不齿于人类
4.誉:(称赞,赞誉)
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5.乎:(相当于“于”,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6.目:(看待)
▲军中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柳敬亭传》
7.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8.惟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惟务读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从。
9.数(shuò):(多次,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成语——数见不鲜
10.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11.鄙:(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12.素善:(一向与……交好)
▲公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13.期(jī)年:(满一年,整整一年)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他年龄将近七十岁,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为伍,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全都不放在心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海阳亡是公,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三岁了,致力于读书做学问。朝廷多次拿官职授予他,他都不上任,他说:“我只是边远小邑镇一个乡村平民,不能够胜任一个跑腿的小吏,(还能做什么官呢?)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来拜访他(乌有先生)。
(二)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
字词:
14.说(yuè):(通“悦”,高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15.遐:(远)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成语——闻名遐迩
16.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
河曲智叟无无应。《愚公移山》
17.敝:(对自己一方的谦称)
余则褞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18.今者:(“者”,用在时间词后,协调音节助词)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
19.盖(hé):(通“盍”,何)
▲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20.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1.相与:(固定结构,一起,一同)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22.夜阑:(天快亮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3.翼日:(通“翌”,第二天)
▲翼日,进宰。《促织》
24.要(yāo):(通“邀”,邀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25.把酒:(端着酒杯)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岳阳楼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26.治乱:(太平与混乱)
▲明于治乱。《屈原列传》
27.薄莫:(“莫”通“暮”,“薄”:迫近)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28.惙然:(微弱的样子)
▲气息惙然。《促织》
29.延:(延请,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30.殆:(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1.微:(无,有假设意味,“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2.司命:(古人称阴间掌管生死大权的神)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33.孰能:(固定结构,“谁能够”)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4.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的[地方])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35.靡:(无指代词,作定语,“没有什么”)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
36.施:(用)
▲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37.迄:(最终)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
38.效:(成功,成效,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译文:
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乌有先生说:“你打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我)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于是一起畅快地喝起来,夜色将尽还没有尽兴。第二天,乌有先生再次邀请无是公喝酒,端着酒杯,评说从古至今天下太平与混乱的事情,心里痛快极了,不知不觉已经酩酊大醉了。傍晚,乌先生酒意已消,可是亡是公还倒卧在地,气息微弱,叫他他都不醒,(乌有先生)非常惊慌,请来邻近的医生为他把脉诊断。医生说:“危险啦!如果没有司命之神,谁能救活他?我已无处施展自己的医术了。”乌有先生没有什么办法不用,最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先生因此)越发害怕。
(三)先生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扁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纵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字词:
39.计:(商议)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黔之驴》
40.过:(拜访)
《过故人庄》
41.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42.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莫非]…吧”)
▲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43.雅闻:(向来[平日]听说;常常听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44.操:(从事)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也。《促织》
45.咸:(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桃花源记》
46.诚:(如果)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祖逖北伐》
47.速:(请)
成语——不速之客
48.庶几:(表推测,差不多,大概)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
49.奈何:(固定结构,“拿……怎么办”)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50.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有以得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51.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52.倍:(通“背”,违背)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徳也。《鸿门宴》
53.窃: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窃以为与君实游。《答司马谏议书》
54.负:(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5.孰若:(哪里[怎么]比得上)
▲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56.然:(认为对,正确)
▲成然之,早出暮归。《促织》
成语——不以为然
57.副:(相称,符合)
成语——名副其实
58.爱:(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59.纵:(即使)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60.辞:(推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61.属:(通“嘱”,吩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62.躬:(亲自)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3.策:(用鞭子抽打,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64.夜驰之:(连夜前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译文:
与老伴商议道:“老朋友前来拜访我而死在这里,恐怕不行吧?(我)常常听说百里外的山中有(一位)子虚长者,辈辈代代从事医生这一职业,人们都拿“现在的太仓公和扁鹊”称赞他。如果真能请他来治,那就一定能起死回生了。只是道路艰险,家中又没有可以派遣的人,拿这件事怎么办呢?”妻子说:“虽然这样,我们终究一定有法救活他。我认为,坐视老朋友死(而不想办法),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既损害道义又对不起朋友,这是君子感到耻辱的事。哪里比得上拼死去救他好呢?”乌有先生觉得妻子的话很正确,(他对妻子)说:“您的话很符合我的想法,如果能救活他,我为什么吝惜自己这把老骨头?即使有什么灾祸,那本来就是我义不容辞的。”于是吩咐老伴看护亡是公,自己亲自策驴连夜飞快地赶往山中。
(四)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入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觅得之。入其门,登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愬者。先生冯驴伏,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字词:
65.晦:(农历月末那一天)
▲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66.信:(通“伸”)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67.窥步:(通“跬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68.未几:(不久,没过多久)
未几,夫齁声起。《口技》
69.蔽:(遮住,遮掩)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与朱元思书》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70.内:(通“纳”,使之进入)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71.方:(正在)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
72.暴:(突然)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73.旋:(马上)
▲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
74.曩昔:(以前,先前)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75.兰若:(梵语音译词,指寺庙)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76.陛:(台阶,殿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
77.将:(打算,将要)
公将战。 《曹刿论战》
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78.烛:(名用动,照)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79.县:(通“悬”,挂)
▲胡瞻尔庭有县獾兮?《诗经·伐檀》
80.被:(通“披”,披散着)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细柳营》
81.卒:(通“猝”,猛然,突然)
▲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成语——猝不及防
82.还:(通“旋”,转身)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另通“环”,绕着)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83.俄:(顷刻,一会儿)
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4.得无……与?(固定结构,表揣测,恐怕是[该不是、莫非是]……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85.孰:(通“熟”,仔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86.且:(连接两个动词,表并列,一边[面]……,一边[面]……)
成语——且战且退
87.顾:(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期行》
88.愬:(通“诉”,控诉)
▲天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89.冯:(通“凭”,凭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成语——暴虎冯河
90.少(shăo):(稍微)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91.已而:(不久,不一会儿,过些时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92.却:(后退)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93.何……为?(固定结构,“要……干什么?”或“哪里用的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94.执策:(拿着鞭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95.女:(通“汝”,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96. “……邪?抑.……邪?”(选择性常用句式,译为“是……呢,还是[或者].……呢?)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与妻书》
97.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石钟山记》
98.指:(竖起)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与朱元思书》
99.引:(拉)
▲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当时正值六月末,伸手不见指头,每前行一步两步都很困难。到了半夜,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路程。没过多久,乌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想到村庄投宿避雨,敲门时别人都不让他进去。(正在他)犹豫徘徊时,突然下起雨来了。先生即刻想到先前曾经来过这里,村外有一座寺庙,于是借着闪电光找到了那座寺庙。先生进了门,登上台阶,看见殿门虚掩着,有一小小的缝隙,正准备进去。突然迅雷大作,电光闪闪,清清楚楚地照着殿堂,(先生这)才看见一个上吊的妇女悬挂在房梁和柱头上,披头散发,屈着颈子,情形很惨。先生猛然一惊,转身跑到屋檐下,心还在怦怦直跳。不一会儿,看见庙门大开,一个女鬼纵身跳了进来,令人惊骇的雷声好像要打破墙壁,闪电接连不断地闪着。先生暗自忖思道:莫非是那个吊死的妇人(的魂)变成的鬼吧?在闪电光下仔细看她,只(见)那女鬼满面血污,抱着一个死去的婴儿,一边回头看,一边号哭着,像有奇冤无处申诉似的。乌有先生凭靠着驴子趴下,屏住呼吸,不敢稍微动一下。不一会儿,驴子惊叫起来,女鬼察觉了,怒视着先生,好多次欲进又退。先生胆子一向很大,心想:人们都说一旦遇到鬼就必死无疑,死也就不过变成鬼罢了,哪用害怕(她)呢?于是手握鞭子,高声问道:“你是鬼呢,还是人呢?”女鬼绝望而凄惨地长声吼叫,阴森恐怖地想要击打先生。先生吓得头发向上直竖,急忙用鞭子去击打她,(正好)击中了鬼的头部,(女鬼)立即倒在地上。(先生)于是牵着驴子奔出庙,飞身骑上驴子逃走了。
(五)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丛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陈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卒百余继其后,皆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于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字词:
100.质明:天刚亮。质:刚刚,正。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质明启钥。《狱中杂记》
101.霁:雨[雪]后天气放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
102.念:想,考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03.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104.始: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05.略无阙处:略无:全无,毫无;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106.逆旅:旅店。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107.山行:沿着山路走。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108.许:用在数量词后,表约数,“左右”。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109.陈:通“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10.修:长,高。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111.被甲执兵:通“披”,穿着;执:拿着。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112.胡:疑问副词,问原因,“为什么”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113.禽:通“擒”,抓获。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114.案:通“按”。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订鬼》
115.尔来:从那以来。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116.其......乎? 难道……吗?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其真无马邪?《马说》
117.蛇行:像蛇一样前行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118.跽:长跪。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19.请:敬辞,“请允许我”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120.诣:到……去,拜访。
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121.仓皇:慌忙。
▲只赢得仓皇北顾。《京口北固亭怀古》
122.是以:“以是”,“因此”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123.当:该当,应当。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
身: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
125.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只是……罢了”
延: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恨: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耳:罢了。技止此耳。《黔之驴》
126.惟:希望。
▲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12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128.属:古代表复数的词,常用“属、类、辈、侪、伦、流、曹、等”来表示,“这些人”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129.劝:勉励,激励。
劝课农桑。《后汉书·卓茂传》
130.乃: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31.每:副词,常常。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132.鲜(xiăn):少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成语——鲜为人知。
133.再拜:先后拜两次。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墨子·公输》
137.致:表达,表示。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译文:
直到天亮后,天气才开始放晴。(先生)疲倦极了,但考虑到亡是公生死不明,想尽早地赶到山中,不敢停下来休息一下。过了午时,才开始进山,山口有一家茅店,(先生上前)打听子虚长者的住处,知道长者住在山的北面,可是,群山连绵,纵横在前,几乎没有空缺的地方,于是把驴子寄放在店主家里,徒步而往前走。沿着山路走了十里左右,忽然听到丛林中传来一声呼哨,很快就看见一伙强盗摆开阵势阻挡在他前面,领头的人又高又大,面色黝黑胡须浓密。跟随在后面的大约有几十个骑兵,一百多个步行的士兵紧随他们身后。(他们)全都穿着铠甲,手拿武器。其中一人大声吼道:“我们大王在此,为什么不下跪!”乌有先生想快步躲避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束手就擒。领头的人跳下马来,坐在大石上面,直伸两脚,手握剑柄,直瞪着他,声音像小老虎一样吼道:“你给我过来!我是这山寨的主人,从我占山称雄以来已经十多年了,连官军都不敢侵犯我的地盘,你是哪来的狂妄之徒,竟然胆敢擅自闯进我的山寨,难道想让我的刀染上鲜血吗!”先生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着前进,然后长跪着哭诉道:请允许我说明事情的原委,希望大王垂听。小人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友人生病,危在旦夕,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死去,所以才进山去请子虚长者,以便延续朋友的生命,慌忙中走错了路,因此误入贵寨,罪该万死。我自己死去原本不值得吝惜,只不过以不能请医生去救活我的朋友为遗憾罢了,希望大王可怜我。”话刚说完,泪如雨下。领头人说道:“照这么说来,您倒是一个讲义气的人。”(然后)回头对他的部下说:“杀死一个侠义之士,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吉祥了。放了他,以便让他实现自己的心愿,并且,这样也可勉励所有爱好正义的人!”接着又对乌有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虽然啸聚山林,但决不是普通强盗一类的,您不要怕。子虚长者,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住在山北,您必须登上山顶然后从北坡往下走,才能够到他家。赶快去找他以便救你的朋友;可是子虚长者常常到千山万壑间去采药,连我们这些人都很少遇见他,可能您也不能见到他哦。”乌有先生拜了两拜表示谢意,然后便离开了。
(六)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馁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分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趣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不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
字词:
138.缘:沿着。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39.履:踩。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成语——如履薄冰
140.弥:更,愈。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成语——欲盖弥彰
141.克:能够。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成语——克勤克俭
142.少顷:不一会儿。
少顷,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口技》
143.响:回声。
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144.裁:通“才”,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45.见:通“现”,出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昼夜即鬼见。《订鬼》
146.眈眈相向:贪婪而凶狠地对着他看。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147.相:副词,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译为“他”、“你”、“我”。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苟富贵吧,无相忘。《陈涉世家》
148.分:料想。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苏武传》
149.意:料想。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150.乃: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51.捐:弃,丢弃。
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成语——同捐前嫌
152.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
邑人奇之。《伤仲永》
153.盖: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154.寻:不久,不一会儿。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155.衣(yì):名作动,穿。
▲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
156.颜色:脸色。
▲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157.俨然类:很像真的类似
▲俨然类画。《促织》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158.何为者:“为何者”的倒装,“干什么的”。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59.何所之:“之何所”的倒装,“到哪里去”
▲遑遑乎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160.白:告之,禀告,陈述。
▲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
▲侓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传》
161.所以:……的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用来……的)
162.所从来:固定结构,“从哪里来”。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163.迩:近。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成语——遐迩闻名
164.引:带领。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
165.食(sì):动词,“喂,给……吃”。
食之不以其道。《马说》
166.不者:如果不…… 通“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67.孰与:表比较的固定结构,“与……比,哪个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68.状:状况,情况,情形。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信陵君窃符救赵》
169.庸:不用。
成语——毋庸置疑
170.当:一定,将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171.并:一起。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译文:
(乌有先生继续)往前走,山越来越深,最后迷了路。先生顺着高峻无路处往上爬,拔开荆棘,攀着藤葛,踩着流石,趟过溪涧;翻过峭壁,越登越高,越走越远,人已精疲力竭却仍然没能登上山顶。忽然看见了老虎的脚印,像升子那么大;不一会儿,只听见一声巨大的虎啸声,四面山谷回声震荡,树林山泉都战栗起来。声音刚刚停止,一只饿虎出现在树林草丛间,贪婪凶狠地瞪着他。先生暗想这次必死无疑了,(于是)长叹道:“没想到今天竟然死在这野兽的嘴里!”先生正闭着眼睛等死,(却)听到老虎惨叫,他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便睁开眼睛看,原来,一只箭已经射穿了老虎的喉咙了。不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手拿箭弓站在崖上,上穿短衣,下著草鞋,没戴帽子,没穿袜子,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脸色像朱砂一样红润,很像一个仙人。 先生急忙跑上前去,拜见老人,不敢怠慢。老者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来自何处?将去哪里?”先生把事情的原委和自己是从哪里来等情况一一告诉了长者。老人笑着说:“我就是子虚长者。寒舍就在附近,你一定要到寒舍坐坐。”于是便带领先生到他家中去,杀鸡煮饭来给他吃。先生请求道:“事情太紧迫了!求长者赶快前去,希望有那么一点点(救我朋友)的可能。如果不快去,时间就来不及了。”长者问道:“病人与你相比,哪个更大?”先生答道:“(他)比我大四岁。”长者又问了病情,然后说:“不用担忧!明天一早我一定与您一同前往。”先生说道路艰险,怕因留宿延误了时机。长者说:“后山有一条平坦的路,到达中山,只不过半天时间而已。”第二天凌晨,长者便带着装药的口袋骑着健壮的驴子,与先生一起出发。不久,他们便来到了山口,先生取出自己寄放的驴子,与长者一齐沿着大路策驴飞奔。
(七)二叟同行,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字词:
172.涂:通“途”。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173.乡:通“向”,先前,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通“向”,面向)
174.指示:“指着[出]……给……看”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75.不亦……乎?:固定结构,“不也太……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176.景:通“影”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177.安能:怎么能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178.曷为:“为曷”的倒装,“为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179.适:恰好,刚刚。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
成语——适得其反
180.父(fǔ):古时对老年男子的称呼。
▲渔父见而问之。《屈原列传》
181.偕:陪同,一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
182.就:靠近
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83.向:先前,从前。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184.掩口胡卢而笑:强忍着以免笑出声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185.为……所:被动结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6.新:新近,刚刚。
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187.发:打开,挖开。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188.何由:“由何”的倒装,“从哪里、凭什么”
▲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
二人一同前行,途中经过先前进过的寺庙,先生于是说到自己遇鬼的事情,指着寺庙给长者看,向他说:“此座寺庙,就是我遇见鬼的地方。我当时还(认为)一定会死在这里哩。”长者笑着说:“咦!先生不也是太糊涂了吗!鬼神只不过是心中(妄想变现出来)的虚幻的影子罢了,怎么可能加祸于人呢!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为什么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呢?”恰好遇到寺庙旁边有五六个农夫,他们停下耕种,坐在田埂上休息。长者陪同先生走上前去向他们打听这件事,并讲述了前天晚上看到的事情。农夫掩着嘴,呵呵地笑,说:“你搞错了!那个吊死的妇人,是我们村上王某人的小妾,不能被凶恶的婆婆和丈夫的正妻所容,因而在庙里上吊自杀了。您看见的那个“女鬼”,是我村李某的妻子。家一向贫困,今年又歉收,赋税又重,没吃没穿的,丈夫刚刚死了,她儿子昨天又短命死了。她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由于悲伤过度,着了邪魔,半夜三更狂病发作,挖开她儿子的坟把儿子的尸体抱回家。她自己说自己的头被庙里的鬼打伤了。您如果不来问这件事,怎么会知道事情原来是先生干的。”说完,大家都大笑不止。
(八)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字词:
189.是:代词,“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190.于:表被动,“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191.若:代词,“你”“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192.须臾:片刻,很快,一会儿。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193.觉(jué):醒来。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订鬼》
194.蒙:敬辞,“承蒙”
某启:昨日蒙教。《答司马谏议书》
195.恶(wū):疑问副词,怎么。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196.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
何陋之有?《陋室铭》
成语——何罪之有
197.业:名词意动用,“以……为职业”
▲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198.止(直)……耳:固定句式,只是……罢了。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
技止此耳!《黔之驴》
199.何/奚以……为? 固定结构,“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00.遗(wèi):留下,赠送。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译文:
等到(乌有先生)返回中山,亡是公还没有醒转来。子虚长者为他诊断后说:“这不是病,只是被酒醉倒了。(这种)酒产于中山,喝醉一回千日不醒。你经常喝这种酒,所以没有什么异常反应;这个老头是外地人,怎么能够受得了这种酒呢?”于是,取出针来,这几个地方刺血治疗,又点燃艾草炙烤穴位。片刻之间,亡是公苏醒过来,他感谢道:“承蒙长者救活我,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大恩大德,我怎么能够报答得了?”长者说:“您老本来没病,老朽有什么功德可言?”乌有先生拿钱奉送长者,(长者)一再推辞,不肯接受,他曰:“我家辈辈代代以医病为职业,只不过想济世救人而已,还要金钱做什么呢?我难道是一个贪爱钱财的商人吗?”最后送了几付药给他们,没要药钱就离开了。亡是公又留宿了二十来天,然后才与乌有先生辞别而去,只是从此后再也不敢不加节制地喝酒了。
一、人称代词:
1.公,您,敬称;仆,谦称,我。
2.卿,爱称,你。吾,我。
3.愚,谦词,我。
4.女,通汝,你。
5.大王,敬称,古时称诸侯,后来也称占山为王的首领。
6.孤,古代君王专用的谦称,这里是山大王的自称。
7.尔,你。
8.小人,谦称,我,多用于平民对官吏、下属对上司的自称。
9.君,您,敬称。
10.吾辈,我等,我们。之,他,指子虚长者
11.予,我。
12.子,您,对男子的敬称。
13.若,你。
14.老朽,老人自己的谦称。
15.余,我。
二、通假字:
1.亡,通“无”
2.已,通“矣”
3.说,通“悦”
4.畜,通“蓄”。
5.盖,通“盍”。
6.翼,通“翌”;要,通“邀”。
7.以,通“已”。
8.莫,通“暮”。
9.倍,通“背”;尔,通“耳”。
10.属,通“嘱”。
11.信,通“伸”;窥,通“跬”。
12.辟,通“避”;内,通“纳”。
13.县,通“悬”;被,通“披”;诎,通“屈”
14.卒,通“猝”;还,通“旋”。
15.与,通“欤”。
16.孰,通“熟”。
17.愬,通“诉”。
18.冯,通“凭”。
19.罢,通“疲”。
20.蚤,通“早”。
21.阙,通“缺”。
22.陈,通“阵”。
23.案,通“按”。
24.颠,通“巅”。
25.裁,通“才”;见,通“现”。
26.趣,通“趋”。
27.不,通“否”。
28.涂,通“途”;乡,通“向”。
29.景,通“影”;受,通“授”。
30.知,通“智”。
31.陇,通“垄”。
32.反,通“返”。
33.然,通“燃”。
34.直,通“值”。
三、词类活用:
1.齿,名词用如动词,并列。
2.目,名词用如动词,看待。
3.善,形容词用如动词,交好,与交好。
4.脉,名词用如动词,诊脉,摸脉。
5.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使……生,救活。
6.肉,名词用如动词,长上肉。
7.然,形容词用如意动词,认为对。
8.活,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
9.策,名词用如动词,鞭打。
10.烛,名词用如动词,照。
11.血,名词使动,使……染上血。
12.履,名词用如动词,踩。
13.衣、冠、袜,均为名词用如动词,衣,穿;冠,戴帽子;袜,穿袜子。
14.白,形容词用如动词,禀告,陈说。
15.食,读sì,供给……吃,使……吃。
16.死,为动用法,为(之而)死。
17.世,名词作状语;业,名词用如动词。
四、固定结构:
1.虽然:即使这样,尽管如此。
2.孰若:哪里比得上,哪如。
3.无虑:二字连用表示估计、约略,意思是“大约”、“大概”。
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表承上启下的意思。
5.孰与:等于“与……比,哪一个更……”。
6.所以:这里表示“(导致)……的原因”。
7.是以:“以是”的倒装,“因此”。
8.有以、无以:有[没有]用来……的
9.安能:怎么能够……呢?
五、特殊句法:
1.七十有三:文言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有”通“又”。惟读书是务:就是只务读书。这是“惟……是”式的宾语前置,这种形式不仅强调了宾语,而且表示了它的单一性、排他性。
2.未之见:是“未见之”的倒装。有“未”“不”“莫”“弗”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动词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面。
3.何惧为:“何……为”是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式,“为”在句末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吗”“呢”,已成为语气词。
4.不亦惑乎:“不亦……乎”,文言惯用句式,表示反问,但语气较委婉,相当于“不是……吗?”
5.吾之所遇鬼也:意即“吾遇鬼之所也”。“所遇鬼”,名词性“所字结构”前面加定语“吾”。
6.何功之有:即“有何功”。“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宾语“何”借助词“之”提到动词“有”之前,表反问。
7.“何以……为”,也是表反问的文言惯用句式。“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语气词。“何以……为”是“要……干什么呢?”
8.“何为”、“奚自”:“何”、“奚”分别作介词“为”、“自”的宾语,前置,表示询问。
9.“得无……与”,文言特殊句式之一,“得无”与句末的疑问语气词“与”相呼应,表示对一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莫不是(只怕是,该不会)……吧?”
10.无乃不可乎:“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表示一种委婉的商榷语气,或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一般可译为“恐怕……吧”、“不是……了吗”。
11.奈之何:“奈……何”,是“对……怎么办”的意思。
12.为寺鬼所伤:“为……所+动词”,这是文言被动句式的一种重要结构。
13.授以官:用“以”组成的介宾结构有时放在谓语中心词之后作补语。
14.困于酒: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这是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之一。
六一词多义:(自己原文找出)
1.将要;一面……,一面……;并且。
2.屡次;几,表不确定数目。
3.互相;表偏指一方,有指代宾语作用,这里指代乌有先生。
4.快,速;小病。
5.呼吸;停息。
6.邀请;延续、延长。
7.认为,以为;作:变为。
8.只,仅;句首语助词,表希望。
9.躲避;开。
10.这里是敬受(官职)的意思;行礼。
11.竟然;你的;就,于是;,竟是。
12.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的”;其中的;他的;同“岂”,用在句首强化反问语气。
13.指酒;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他;动词,往、到……去。
14.代词,代乌有先生;兼词,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里”;助词,表陈述,不译;代词,代田父。
15.敬辞,请让我,请允许我;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