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2023年11月18日16:00:04中考167阅读模式

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江苏省泗洪县明德学校  周敏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自读课文,初衷是让学生把在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和形成能力的作用。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妥善利用作为其助读系统之一的旁批,对于学生理解自读课文极有裨益,那教师究竟应如何利用旁批开展教学呢,本文从旁批入手。     一、认识旁批   旁批的内容丰富多样。一是指向文章的情感。如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中的“‘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了‘躲猫,只是为了好玩吗?”意图让学生思考到‘我对‘妈妈的爱。二是点名文章中心。如七年级上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第二处旁批“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三是梳理文章脉络或内容。七年级下册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五处旁批,分别是对该文五段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四是提示文段作用。如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此处设置悬念:他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五是赏析句子或词语。如八年级下册中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中“怎样理解随后一句话的含义?”“‘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六是揭示语言特点。如七年级上册中冰心的《荷叶·母亲》中“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利用旁批   把握旁批的阅读指引作用。编者在设置旁批时,并不是随意而毫无章法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进行排列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所以教师在点拨学生解决每一个旁批时,不能割裂旁批与单元导读、阅读提示之间的关系。如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台阶》一文中,其旁批与单元导读、阅读提示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处“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以及第二处“如此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以及第九处“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这几处旁批就与单元导读有关,从详略安排上、课文的开头、特别之处寻找关键语句进行熟读精思。第三处“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和第四处“摇晃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想想父亲此时的心理。”以及第六处“这一段中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试选取一处用一两句话做点评。”这三处则是与课前阅读提示相关,从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这样那个面对生活不屈不挠、执着而坚韧的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便跃然纸上。  三、超越旁批   超越旁批是指在学习自读课文的过程之中,师生双方可尝试从更高层面上来审视“旁批”这个助读系统,既可对文章已有的旁批大胆质疑,重新撰写;也可对文章深入思考,仿写旁批。针对师生两个主体,各自有不同的改进方向。   (一)提出质疑,改写旁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文化积累、备课态度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要有自己的立场,敢于指出教材的不足之处,甚至错误。  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一文中共有四处旁批,最后一处是: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此旁批的设置显然有些突兀,单从旁批的位置和内容上看是针对最后两段的内容的理解。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与前三处旁批相比,在没有梯度缓冲的情况下,它的难度有了大幅的提升,这样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面对这一问题,教师需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敢于质疑教材中旁批的不足,并通过适当的改写批注,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解的阶梯。   (二)敢于尝试,仿写旁批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自读课堂上,教师应充当“引领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进而提升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让学生仿写旁批的环节,不失为一个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近文本,学会享受阅读。  如教师在上《雨的四季》时,因该篇课文的旁批比较全面,就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度进行模仿和补写旁批。再通过小组讨论推荐组内最佳旁批进行分享。第一个角度,从四季的雨的特点仿写。比如第三处旁批“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万物,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可让学生在通过自主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对后半句内容进行仿写,学生只要能仿写出与“准确写出了春雨的细腻,夏雨的急”大致意思即可。第二个角度,从品词析句出发。根据已有的旁批的句子,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让学生模仿批注。比如第四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是针对文中句子“你只会感到…开阔的大地。”的理解。在仿写时,学生必须先解决所仿旁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好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1月18日16:00: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