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师视频课程免费试听1200分钟 |
||||
初一全科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二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三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二语文文言文讲义
《桃花源记》
一.实词
-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 缘溪行(沿着、顺着)
- 忽逢桃花林(遇到)
- 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 芳草鲜美 (芳香)(新鲜美丽)
-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 复前行,欲穷其林(又)(向前)(尽,走到尽头)(代词,那)
- 林尽水源(消失)
-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见不真切)(好像)
- 便舍船(舍掉)
- 才通人(仅)(使……通过)
- 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 土地平旷(平坦宽广)
-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类)
-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 鸡犬相闻(听到)
-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 悉如外人(都)
-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 并怡然自乐(一齐,都)
- 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 问所从来(处所,地方)
- 具答之,便要还家(详细)(同“邀”,邀请)
- 咸来问讯(都)(打听消息)
- 自云先是避秦时乱(说)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不复出焉(从这里)
- 遂与外人间隔(隔绝)
- 问今是何世(朝代)
-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 皆叹惋 (感叹惋惜)
- 延至其家(邀请)
- 停数日,辞去(告辞)(离开)
- 此中人语云(告诉)
-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桃花源以外的人)
- 既出(已经,以后)
-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先前的)
- 处处志之(做记号)
- 及郡下(到)
- 诣太守(拜访)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马上)
-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先前的,过去的)
- 遂迷(终于,竟然)
- 不复得路(找到)
- 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 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打算,计划)
- 未果(实现)
- 寻病终(随即,不久)
-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访求、探求)(津,渡口)
二.虚词
之: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花林的景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具答之(代词,代桃花源中问话人)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
其:欲穷其林(代词,那)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他们的)
得其船(代词,代他的,指渔人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渔人)
三.补充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2、复前行(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
(三)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舍:便舍船(舍掉)
屋舍俨然(房屋)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小石潭记》
- 实词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 如鸣佩环:(发出声响)
-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伐竹取道:(砍伐)(这里指开辟)
- 下见小潭(向下)
- 水尤清冽:(格外,特别)(凉)
- 全石以为底:(用、把)(作为)
- 卷石底以出:(翻卷)(相当于“而”)
-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 蒙络摇缀(缠绕)(连接,牵连)
- 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可百许头:(大约)(表约数,左右,上下)
-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 日光下澈:(向下)
- 影布石上:(映照)
- 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 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
- 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 不可知其源:(能够)
- 四面竹树环合:(围绕)(包围)
- 寂寥无人:(寂静寥落)
- 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
- 悄怆幽邃:(凄凉)(深)
- 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 不可久居:(停留)
-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代字)(表顺承)(离开)
- 隶而从之:(跟随)(表并列)(跟从)
- 虚词
- 以
全石以为底:(用、把)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 而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表顺承)
隶而从之:(表并列)
三.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 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带佩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核舟记》
一、实词
1、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手艺奇妙精巧)
2、能以径寸之木 (用)
3、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顺着、就着)(模拟)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5、尝贻余核舟 (曾经)(赠)
6、盖大苏泛亦壁云 (原来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余,多一点)(零数,余数)
8、高可二黍许 (大约)(表约数,上下,左右)
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约数,上下,左右)
9、中轩敞者为舱 (高起而宽敞)(┄的部分)
10、篛篷覆之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代词,船舱)
11、启窗而观 (开)(表承接)
12、雕栏相望焉(左右相对)(语气词)
13、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代窗户)(就)
14、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慢慢地)(起)(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代
字的凹处)
-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的人)(是)
16、佛印居右 (位于,处于)
17、东坡右手执卷端 (拿)
18、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19、如有所语 (说话)
20、东坡现右足 (露出)
21、各微侧 (略微侧着)
22、其两膝相比者 (相互)(靠近)
23、佛印绝类弥勒 (极) (像)
沿溯阻绝 (断)
哀转久绝 (消失)
24、矫首昂视 (举)
25、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连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26、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支撑)
27、左臂挂念珠倚之 (靠)(指竖起的左膝)
28、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29、舟尾横卧一楫(船桨)
30、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1、左手倚一衡木,若啸呼状 (“衡”通“横”)(好像)(大声呼叫)(形态,样子)
皆若空游无所依 (好像)
32、其人视端容寂 (那)(眼神,眼光)(正)(神色)(平静)
33、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
- 其船背稍夷(那)(船顶)(平)
- 则题名其上 (刻)
-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 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 其色墨 (黑)
- 其色丹 (朱红色)
- 又用篆章 (刻)
4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可是)(竟然)(满)
4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长而窄)
43、技亦灵怪矣哉 (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二、虚词
1、其:
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而竖其左膝(他的,指佛印的)
③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那,那个)
④则题名其上(指船顶)
⑤其色墨;其色丹(它的,指字的)
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船)
- 之:
①能以径寸之木(的)
②箬篷覆之(代船舱)
③闭之(指窗户)
④石青糁之(指刻字的凹处)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指竖起的左膝)
- 而:
①启窗而观(表承接)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但是)
- 补充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为字共三十有(“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 :古 义:赠 。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 义:左 右。今 义:答 应 或 表 猜 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②其人视端容寂(正)
2、可:①高可二黍许(大约)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3、曰: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做)②文曰“初平山人”(是)
4、者: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人)②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5、为:①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③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刻有)
6、奇:①q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②jī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7、绝:①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8、云:①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②孔子云(说)
9、并:①题名并篆文(和)②并怡然自乐(都,一同)
10、语:①如有所语(yǔ说话)②此中人语云(yù告诉)
11、木:①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12、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与“无”相对)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纂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实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振奋,奋起,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 志怪者也:(记载)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 (就) (将要)(迁移)
(4) 水击三千里: (拍打)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旋风)
(6)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7) 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 (而已,罢了)
(8)《谐》之言曰:(记载)
二、虚词:
(1为 ①其名为鲲(是,叫做)
②化而为鸟(成为)
(2)之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不译)
③鲲之大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④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⑤《谐》之言曰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⑥ 生物之以息想吹也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⑦天之苍苍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其①其名为鹏 (它的)
②其视下也(代大鹏)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
(4) 而 ①化而为鸟 (表顺承)
②怒而飞 (表修饰)
③扶而上者 (表修饰)
(5)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用)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实词:
(1)是鱼之乐也:(这)
(2)安知鱼之乐:(怎么,哪里)
(3)固不知子矣:(固然)
(4)子固非鱼也:(本来)
(5)全矣:(完全,完备)
(6)请循其本;(追溯)(最初的话题)
(7)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
二、虚词
(1)游于濠梁之上: (在) (的)
(2)是鱼之乐也:(的)
(3)安知鱼之乐:(的)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代鱼之乐) (表转折)
(5)我知之濠上也: (代鱼之乐)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礼记>二则》
(一)《虽有佳肴》
一、实词
(1)虽有嘉肴(虽然) (2)弗食(不)
(3)知其旨也(味美) (4)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5)不知其善也(好处)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7)教然后知困(困惑) (8)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9)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10)教学相长 (促进)
(11)学学半(通“敩”教导) (学习)
二、虚词
其: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
不知其旨也 (它的,指嘉肴)
之:其此之谓乎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大道之行也》
一、实词: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施行) (公共的)
(2)选贤与(jǔ)能 (品德高尚的人) (才干出众的人)
(3)讲信修睦(培养)
(4)故人不独亲其亲 (因此)
(5)独亲其亲(以…为亲) (父母)
(6)独子其子(以…为子) (子女)
(7)幼有所长(成长)
(8)矜、寡、孤、独、废疾者 (……的人)
(9)男有分(职分、职守)
(10)女有归(女子出嫁)
(11)货恶其弃于地也 (财货) (厌恶)
(12)谋闭而不兴 (闭塞) (兴起)
(13)故外户而不闭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14)是谓大同 (这) (叫作)
二、虚词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自己的)
三、补充
1通假字。
(1)选贤与(jǔ)能 (通“举”,选拔)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 壮年人)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公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马说》
一、实词
(1)故虽有名马(因此)(虽然)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受屈辱) (奴仆) (并列) (马槽)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次)(有时)(吃尽)(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日行千里)
(5)是马也(这样)
(6)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才美不外见 (才能、特长) (同“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犹) (普通,平常) (等同,同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能够)
(10)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方法)
(11)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才能、才干)
(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意思)
(13)执策而临之(拿着) (鞭子) (面对)
二、虚词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同“饲”,喂)
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感叹,其实)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承)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三、补充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衹”同“衹(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2、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作动词,竭尽)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