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练习

2023年12月4日16:00:05中考83阅读模式

1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练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惮远役 耘耔 荒芜(wǔ) 惆怅(chànɡ)

B.晨光喜微 盈樽 稚子(zhì) 眄庭柯(miǎo)

C.敛裳霄逝 流憩 容膝(qī) 遑遑(huánɡ)

D.欣欣向荣 遐观 出岫(xiù) 西畴(chóu)

2.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

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

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

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

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B.陶渊明的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并序》最有名。

C.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 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三径就荒 就:近于。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B.母辞以疾,乃止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乃入 见

6.对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这样写,显得真实而动人。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说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中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鸟既如此,人何以堪?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8.下面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委曲  跨年度  各行其是  出其不意

B.装潢  吊书袋  闲情逸志  源远流 长

C.留传  度假村  拾人牙惠  真知酌见

D.成型  不经意  防患未燃  理曲词穷

9.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

(1)儿童读物,只有写得______儿童的特点,儿童才愿意接受,才喜欢看。

(2)近来,检验质量的______放宽了,很明显,质量在下降,消费者意见纷纷。

(3)他同人相处总是关系紧张,主要是说话______,很少考虑,而他竟然还有点自我欣赏呢。[来源:学科网]

A.符合  尺度  草率  B.适合  标准  草率

C.符合  标准  轻率  D.适合  尺度  轻率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把书画作品装扮得惟妙惟肖,供人欣赏,这是一乐;高雅的文化生活形式伴随着自己,韵趣常在,这又是一乐。

B.现在广济地铁一号线开通,为数不少的房源广告大力宣传“离地铁十分钟路”。车行还是步行?故意言过其实。

C.阅读使人充实。掌一盏孤灯,品一口香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与神遇已久的古人邂逅,真有说不出的畅快。

D.这两个县的村庄犬牙交错,如果你想到荷曼县的李家村去,须得从芜铜县的赵庄坐船摆渡,别的途径是没有的。

11.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下面各组句子中,表意规范、准确 的一项是(  )。

A.他曾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电脑,这对于爬格子一族来说是个不少的数目。

B.二个多月前,我曾在巴黎拉雪兹神甫的公墓里凭吊过天才的钢琴诗人肖邦。

C.3 000多年前,从欧洲大陆迁移来的克尔特部落将爱尔兰语带到了这个岛国。

D.儿子、媳妇都是双职工,没办法,接送孙子的任务就落到我和老伴的肩上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 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 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4分,每小题2分)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14.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3分)

1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7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比如阅读《孟子》,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或题目:孟子主张“民为贵”,书中的哪些篇章发挥这个意思呢?孟子的理想中,把政治分为王道与霸道两种,两种的区别怎样呢?孟子认为“王道”并不难行,他的论据又是什么呢?诸如此类,难以说尽。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作为阅读的标的,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另外又提出一些。教学生略读,当然希望学生也能如此;但是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胡读一阵了事,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教师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问题,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自修时间。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文字的观点。(2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不少于80字)(4分)

17.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标语”文化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品味把玩。请从下面的车尾标语中任选一则,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40字),并自拟一则车标语。(4分)

①距离产生美。②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③别吻我!我怕羞。

(1)鉴赏性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尾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芜”应读“wú”。B项,“晨光喜微”应为“晨光熹微”;“眄”应读“miǎn”。C项,“敛裳霄逝”应为“敛裳宵逝”;“膝”应读“xī”。

答案:D

2.解析:C项,景,太阳。

答案:C

3.解析:A项,“山水诗”应为“田园诗”。

答案:A

4.解析:A项,恨:怨。

答案:A

5.解析:C项,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A、B、D三项均为副词,相当于“于是”“就”。

答案:C

6.解析:A项,“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没有根据。

答案:A

7.参考答案:(1)人世与我已经背离了,我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

(2)我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过去了。

8.解析:B项,“吊书袋”应为“掉书袋”;“闲情逸志”应为“闲情逸致”。C项,“拾人牙惠”应为“拾人牙慧”;“真知酌见”应为“真知灼见”。D项,“防患未燃”应为“防患未然”;“理曲词穷”应为“理屈词穷”。

答案:A

9.解析:轻率:可形容说话,也可以形容做事,强调未经过慎重思考,随随便便。草率:只形容做事,强调不认真,敷衍了事。符合、适合都是动词,都有“一个事物同另一个事物相合”的含义;但二者与别的词搭配不一样。“适合”常同“特点”“需要”“习惯”“环境”“口味”等搭配;“符合”常同“规律”“实际”“精神”“原则”“规定”“愿望”等搭配。

答案:D

10.解析:惟妙惟肖:模仿得非常巧妙而逼真。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的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答案:D

11.解析:“不小的数目”;“两个多月前”;“儿子、媳妇是双职工”。

答案:C

12.解析:A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E项,本文的语言风格是较为华美的。

答案:AE

13.参考答案:(1)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

(2)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14.参考答案: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15.答案要点: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16.参考答案:(1)教师应提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的略读。(2)示例:观点一: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获。从初读中发现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更多更深的收获。提问在进行,思考在继续,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会慢慢地注意,关注的点也会越来越多,研究的兴趣也会渐渐浓起来,自然就有很多收获。观点二:学会提问,带着问题阅读,需要在实践中养成习惯。没有谁一开始读书就会提价值很高、特别适宜的问题。书读得多了,语感会越来越强,敏感度越来越高,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中感悟能力也自然会逐步提升。不同类型的文章见多了,读书的质疑习惯慢慢就养成了。读书下的就是这些功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7.答案示例:(1)①语意双关,有距离才有美,另一层意思是请保持好车距,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才是安全的,才是一件“美”事。②它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将“你”“我”“心”“路”巧妙对应相连,不仅含蓄形象地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而且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语态来写出,在行车中应保持一定的车距,让他人警醒,不要靠得太近。(2)示例:人与人近点儿,车与车远点儿。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2月4日16:00: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