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师视频课程免费试听1200分钟 |
||||
初一全科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二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三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一、有关物理学:
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
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
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1L=1000 mL、1L=1dm3、1 mL =1 cm3)
7) 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 控制变量法: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二、运动的描述:
1) 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2)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可选被研究物体做参照物。
5) 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实例分析:小明坐火车、本与笔、风洞、空中加油、同步卫星。
三、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观众观点);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裁判观点);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3) 速度:物理学中,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4) 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5) 速度公式:v=s/t,v速度:米/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6) 速度单位: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km/h),换算关系:1 m/s=3.6 km/h
7)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测得总路程和总时间两个物理量,带入速度公式即可。
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8)关于计算:先明确条件信息,然后原始公式-导出公式-带入数据-得出结果。后两步加单位。
四、各种形式的能量
1)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2) 机械运动→机械能;分子运动→内能;电子运动→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运动→核能。
3) 光能:由太阳、蜡烛等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光能是一种可再生性能源。
4) 机械能: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物理量(即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 内能:物体内一切微粒(如分子做热运动)的一切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6) 电能: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泛指与电相联系的所有能量。
7) 化学能:物体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像石油和煤的燃烧,炸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时所放出的能量。
8) 核能: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者聚变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五、典型例题:限速标志、列车时刻表、分段运动、鹰追兔、电能来源
第三章 声
一、声音的产生:
1) 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3)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振动一定能发声,发声不一定能听见。
注意区分声音的发生现象和声音具有能量现象两个知识点
二、声音的传播与接收:
1) 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人感觉到声音的条件:(听力正常)有声源; 有介质; 响度够大 + 频率适当
4) 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三、乐音三个特征:(或称乐音三要素)
1) 音调: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振动快慢)决定的。频率高音调高,尖细;频率低音调低,低沉。
一般轻、小、薄、短者振动快音调高(吹酒瓶水多音调高,敲酒瓶水多音调低)
2) 响度: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3) 音色: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决定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4) 生活中关于声音的“高、低”可能指音调,也可能指响度。
四、其他声现象:
1)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最短距离为17m),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若小于0.1s,原声和回声叠加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因此在屋子里说话的声音比在操场上响亮。
2)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1/2vt)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3) 共鸣:条件→频率相同
4) 噪声:物理学定义: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叫噪声。其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
从环境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的声音都是噪声。
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居民噪声等。
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路径中隔离和吸收;阻止其进入耳朵。
三种方法:吸声、隔声、消声
5)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频率高、反射强(倒车雷达,声纳);穿透能力强(B超、金属探测器);“破碎”能力强(超声加湿器、碎石、除垢、洗牙)。
6)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次声的来源: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次声的应用:根据次声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的特点,可对次声源进行检测,如核爆、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害等。
7) 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一、光的传播:
1) 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为天然光源与人造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三者位置)、小孔成像(倒立实像,与孔形状无关)。
应用:激光准直、站队成直线、射击时“三点一线”、木工检测木料表面是否平滑。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3) 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空气和真空中的速度接近。在水中和玻璃中依次减小。
4) 光年:长度单位,1光年≈9×1015m。 一个天文单位: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5) 光传播能量和信息:像太阳能灶、激光打孔及切割、浴霸等说明光可以传播能量;交通信号灯、海员用旗语交流信息,聋哑人通过手势、动作及表情的变换进行交流等传播信息。
6)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二、光的反射
1) 概念: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注意表述中入射、反射的顺序。
3) 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180°。
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为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的为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反射定律。
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光的反射现象,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发光物体是漫反射现象。
三、平面镜及其成像特点
1) 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后成为发散的光线,则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称为“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只能用眼睛观察,因为它不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实质: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上下一致,左右对调。
4) 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注:发生折射时,在界面也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光在发生折射的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路可逆)
2) 光的折射规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四线合一”,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均为零。
4) 生活中的折射:从岸上看水里的景物或从水里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升高了的虚像。
五、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 a.要借助工具作图;b.是实际光线画实线,否则画虚线;c.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之间不要断开;d.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e.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f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g.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h.相关的等距标记、垂直标记、对应点的字母标记、镜面背后斜线标记要完整。
六、透镜
1) 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是透镜的对称轴
3) 光心:薄透镜的中心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O表示。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4)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5)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形成发散光,这些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凹透镜的焦距。
6)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折射能力越强。
7) 透镜的分辨方法:?触摸法: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聚焦法: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放大法:看书上放大的字的是凸透镜。
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距 (u) | 像距 (v) | 成像性质[来源:Z+xx+k.Com] | 应用 | 其他 |
u>2f | f<v<2f | 倒立 缩小 实像 | 照相机[来源:学+科+网] | 物像异侧[来源:学。科。网] u > v |
u=2f | v=2f | 倒立 等大 实像[来源:学科网ZXXK] | 等大像法测焦距 | 物像异侧 u = v |
f<u<2f | v>2f | 倒立 放大 实像 | 幻灯机、投影仪、放映机 | 物像异侧 u < v |
u=f | 不成像 | 不成像 | 平行光测焦距 | |
u<f | v>u,v=∞ | 正立 放大 虚像 | 放大镜 | 物像同侧 u = v |
补充:物近(离焦点)像远像(实像和虚像)变大;一倍分虚实,二倍分大小;实像与物异侧,虚像与物同侧;实像有大、中、小,虚像都是放大的(凹透镜成像是正立缩小虚像)。
八、常见的光学仪器
1) 放大镜:获得更大像,应使物体在物距不超过一倍焦距时尽量远离透镜。
2)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景物到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为像距
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应减小物距、加大像距,即照相机离景物近些,同时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大些。
3) 投影仪: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屏幕的距离为像距。屏幕上要成正立的像,幻灯片必须倒放。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应当使凸透镜与幻灯片或投影片的距离减小,同时应把幻灯机或投影仪远离屏幕。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它是对物体的两次放大,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
望远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先由物镜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成实像,再由目镜放大成虚像。我们看远处的物体通过望远镜使视角变大了,所以能看得很清晰。
九、眼睛
1) 眼睛: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晶状体和角膜的组合相当于凸透镜,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2) 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3) 调节:改变晶状体焦距,使物体的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眼睛能看清最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眼睛能看清最近点。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为25cm。
4) 近视眼: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过强,或眼球前后轴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配戴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
5) 远视眼:晶状体变薄,折光本领过弱,或眼球前后轴偏短,像成在视网膜后面,形成远视。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配戴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
十、物体的颜色
1)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折射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单色光。
2)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第五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的测量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用温度表示。
2) 温度计原理:是根据感温液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 温度计的使用:?使其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读数稳定;?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和俯视;?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底。
5) 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缩口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将液柱甩回感温泡。
二、物态
1) 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 物态跟分子运动情况有关,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三、熔化和凝固
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3) 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晶体熔化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过程与熔化过程相反,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物质在这两个温度下处于固液共存态
四、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2)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也跟空气湿度有关)。
相关现象中结合实际目的区分加快蒸发和利用蒸发吸热。
3)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4)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液化放出热量(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的)。
五、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六、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3、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5、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11、早晨的浓雾(液化)12、水结成冰(凝固)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18、灯丝(钨丝)变细(升华)19、灯泡(钨丝)发黑(凝华)20、冰棒纸周围的“白粉”、雾凇的形成(凝华)21、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23、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雾凇(凝华)、“窗花”(凝华)、雹(凝固)、露(液化)、雾(液化)、“白汽”(液化)。
2) 高压锅:通过增大气压提高水的沸点使食物熟的快并节约燃料;
融雪剂能降低冰雪的熔点;防冻液提高沸点不易沸腾,同时降低凝固点不易凝固。
3) 电冰箱:内部(蒸发器)是汽化,吸热;外部(冷凝器)是液化,放热。
4) 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液化的方法减小燃料的体积;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5) 热管:热端汽化吸热,冷端液化放热。
6) 火山喷发熔岩往下流淌凝固点随地势下降逐渐降低。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 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
物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是(kg),其它有:t、g、mg、μg,(1t =103 kg ,1kg=103 g、1g =103 mg、1mg =103μg)。
3)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台秤、杆秤等。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仪器。
4) 托盘天平的使用:
a.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c.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中线处或两侧等幅摆动;d.测:左物右码;e.读: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f.收:实验完毕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注意事项:a.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如果指针向左偏,则向右调节平衡螺母;b.向托盘上添加砝码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c.用天平称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往托盘里加砝码时要用镊子轻拿轻放;d.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应放在玻璃容器中)和化学药品(应在托盘上放纸)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e.测量时不可以移动平衡螺母,只能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天平的特殊用法:⑴物、码颠倒问题: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减去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⑵砝码磨损、锈蚀的问题:a.用磨损的砝码称得的物体质量大于实际质量;b.用锈蚀的砝码称得的物体质量小于实际质量;⑦测量微小质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
二、物质的密度
1) 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用符号ρ表示。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3) 密度公式:ρ=m/v ,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有(g/cm3)。换算关系是1×103kg/m3=1g/cm3。
4)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1t/m3=1kg/dm3=1g/cm3,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5) 密度的应用:可鉴别物质,也可求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6) 物体密度的测量:
固体密度的测量: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b.向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c.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d.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ρ=m/(v2-v1)。
液体密度的测量:a.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b.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 ,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d.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7)只用天平测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借助水的密度进行测量
8)利用刻度尺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