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2024年1月19日20:35:58八年级上册物理82阅读模式

一   长度的测量:  ⑴ 单位:  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µm=10-6m     1nm=10-9m

常见物体的长度: ①  课桌的高度:0.8M         ②  一层楼的高度3M

③  手指甲的厚度:1mm       ④  一张纸的厚度:70~100µm

⑵   测量工具: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方法:

①  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不使用磨损的零刻度,若使用则结果偏大),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贴近所测长度(不要放歪了)。   ③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④  记录测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数字(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⑶   特殊长度的测量:

①   测量硬币的直径:                   ②   测量铜丝的直径:D=n(l)

⑷   长度的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实际情况决定(测量窗帘的长度不需要准确到mm)。长度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

二   时间的测量:

⑴  单位:  小时(h)  分(min)  秒(s)  单位换算:1h=60min    1min=3600s

⑵  测量工具:停表(古代用沙漏,日晷)。

三   误差:  ⑴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⑵   产生的原因: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有关。

⑶   误差与错误的不同: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⑷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 改进测量方法。  ② 选用精密仪器。  ③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   运动的描述

一   机械运动:

定义: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   参照物:

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某一物体做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

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他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他是静止的。

⑴   定义: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标准,叫做参照物。

⑵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⑶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 不同。

三   运动的描述:

⑴   运动是绝对的: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⑵   运动也是相对的   →  机械运动

⑶   静止一定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他们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变

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1.3   运动的快慢

一   表示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⑵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二   速度:

⑴   描述:  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注: 百米赛跑是采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

⑵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和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⑶   计算公式:   v = t(s) 。

⑷   单位:   m/s     Km/h     单位换算:   1Km/h = 3.6m/s。

⑸   应用:   计算路程    计算时间。

三   直线运动的分类:

⑴   匀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上运动快慢不变。

⑵   变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上运动快慢改变。                匀速直线运动

四   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v = t(s)(s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①   甲,乙两地距离为s,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用的时间为t,则甲到乙的平均速为:v = s/t

 

②   甲,乙两地距离为s,物体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v1 + v2)/2。

 

S1 = v1 • t       S2 = v2 • t       s =  S1﹢S2        v =(S1﹢S2)/(t﹢t)

所以:v =(v1 + v2)/2

 

③   甲,乙两地距离为2s,物体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 2v1v2 / (v1 + v2

 

t1 = s / v1        t2  = s /v2         t =  t1﹢t2         v  = 2s /(t1﹢t2

所以:v = 2v1v2 / (v1 + v2

 

1.4   测量平均速度

一   原理:  v = t(s)。

二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通过路程所需的时间t。

三   测量器材:  小车(测量的对象),刻度尺,停表,长木板,木块(垫木板)。

四   步骤:

⑴   组装如图所示:

 

 

 

 

 

斜面的作用:  使小车获得速度。

弹簧片的作用:  实验者听到撞击声按表,时间测量准确。

⑵   绘制记录数据的表格:

 

 

 

 

⑶   把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SAB及所用时间tAB,填入表格。

⑷   把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SAC及所用时间tAC,填入表格。

⑸   SBC = SAC - SAB                   tBC = tAC - tAB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①   人说话是声带的振动。

②   鼓发声是鼓面的振动。

③   小提琴发声是琴弦的振动。

④   长笛发声是空气柱的振动。

二   声音的传播:

⑴   传播的形式:  以波的形式传播。

⑵   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⑶   声速:

①   声音的传播速度。

②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③   空气中,当温度为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v = 340m/s。

⑷   回声:

①   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②   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才能区分回声和原声。

要听到回声人耳离障碍物的距离必须在 m以上。

③   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  →  距离小于17m。

老师的讲课声音洪亮  →  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增强。(维也纳金色大厅)

三   人听到声音的途径:

外界声音 → 鼓膜 → 听小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

2.2   声音的特性

一   音调:

⑴   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⑵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   实验:  把钢尺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声音。

伸出的越短,音调越高。

②   频率:  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  赫兹 (Hz)。

③   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⑶   超声波: 频率高20000 Hz(人听不到)。     次声波: 频率低20 Hz(人听不到)。

二   响度:

⑴   定义: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⑵   决定响度高低的因素:

①   实验:  把钢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声音。

拨动的力越大,响度越大。

⑶   振幅:  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单位是米 (m) 。

响度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动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甲,乙的响度相同,乙的音调高;

甲,丙的音调相同,丙的响度大。

三   音色:

⑴   定义:  不同发声体所发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⑵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2.3 ~ 2.4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   声的利用:

⑴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⑵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二   噪声的产生:

⑴   物理学的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⑵   环保的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三   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分贝 (dB) 。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 → 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 30 ~ 40 dB。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 70dB以上 。

听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 90dB以上。

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 150dB以上。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

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轻声耳语 → 20dB    大声说话 → 70dB    很嘈杂的马路 → 90dB

电锯工作 → 110dB    喷气式飞机起飞 → 140dB

四   减弱噪声的途径:

⑴   在生源处减弱:  消声器,禁止鸣笛。

⑵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关闭门窗,双层玻璃,隔离板,植树。

⑶   在人耳处减弱:   戴防噪声耳罩。

 

 

3.1   温度

一   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   单位:  摄氏度( ℃ )        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1等份为1℃。

三   温度的测量工具:   温度计

⑴   构造:  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上有刻度),玻璃泡,液体。

⑵   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⑶   使用方法:                    ①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注: 低于量程测不出温度,高于量程会损坏温度计,认清分度值能准确快速的读数。

②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平行(凹底凸顶)。

⑷   温度计的分类:

体温计的机构特点: 泡和管的连接处有一个缩口(离开人体后水银在此处断开)。

体温计的使用特点: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不能用热水消毒)

⑸   自制温度计: 用玻璃瓶,玻璃管,液体(如图)。

注: 液体要装满,为了使测量准确度更高应选择大一些的瓶和细一些的管。

⑹   关于不准确的温度计:

例:把一个刻度不清楚的温度计,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高度是5cm,放入沸水中液柱高度是25cm,将该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液柱高度为17cm,那么这杯热水的温度是        ℃(在1标准大气压下)。

例:把一个不准确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6℃若某杯水的实际温度是40℃.用这个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是   ℃。

3.2   熔化和凝固

一   熔化:                     ⑴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⑵   熔化的规律:  ①   实验装置如图:  安装顺序: 从上往下,石网棉,搅拌棒。

注: 水浴法加热,搅拌棒都是为了使被熔化物体受热均匀,被熔化物体要研成粉末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熔化的物体充分接触。

②   制作表格:

③   操作: 用酒精灯分别给两种物质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

④   描点画出图像:

⑤   结论: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上升(固体熔化时吸收热量)。

⑶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⑷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注: 0℃的冰放入0℃的房间,冰不能熔化(不能继续吸热)。 铝的熔点是660℃,但660℃的铝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并存的状态,也可能是液态。

二   凝固:                    ⑴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⑵   凝固的规律:   ①   使上面熔化的固体溶液在常温下慢慢凝固。

②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

③   画出图像:

④   结论: 晶体溶液凝固时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溶液凝固时放热温度下降(液体凝固时放出热量)。

⑶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⑷   晶体溶液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水不会结冰 → 不能继续放热)。 地窖里放几桶水,菜不冻坏是利用凝固时放热。

三   常见的现象 : 熔化 →冰雪消融           凝固 → 冬天室外铁管沾手。

四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3   气化和液化

一   汽化:

⑴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⑵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①   定义: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现象: 在4块相同的不锈钢板上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B、C、D都比A先干。

结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空气的流动。

③   蒸发有制冷的作用: 手背上擦点水凉快,扇扇风凉快,干湿泡温度计比较,湿泡温度计示数底

沸腾:

①   定义: 在表面和内部同事发生,只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②   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a   实验装置如图:    安装由下到上

盖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损失,盖上两个小孔的作用是,一个插温度计,另

一个是使烧杯内外的气压平衡,烧杯中的水要适量(太多需要时间长,

太少沸腾是时间短,不易总结规律)。

 

b   制作表格:

 

 

c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0.5min记录1次温度。填入表格

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中发生的现象。

d   画出图像:

e   结论: 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③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

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水银温度计适合于测量高温 → 凝固点是  —39℃

酒精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低温 → 沸点是  78℃

二   液化:

⑴   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⑵   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   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都能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液化。

②   压缩体积    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能液化的。

注: 石油液化气,气体打火机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⑶   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

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⑷   常见的液化现象: 雾,露,白气(是水珠), 水珠。

 

 

 

3.4   升华和凝华

一   升华:

⑴   定义: 物质由固态 直接 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⑵   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⑶   常见的升华现象:

冰冻的衣服干了,雪人变小了。

二   凝华:

⑴   定义:  物质由气态 直接 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⑵   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⑶   常见的凝华现象:   霜,雪,雾凇,冰花等……

 

 

 

 

 

 

 

人工増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干冰升华从云层吸热,云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下落。

云中水蒸气凝华成冰晶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

电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制冷剂在冷冻室和冷藏室汽化吸热,被压缩机压缩到冷凝

器,在这里液化放热。

4.1   光沿直线传播

一   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常见的光源: 太阳,蜡烛,电灯,萤火虫。

注: 月亮不是光源;恒星是光源;行星不是光源。

二   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和行径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不存在的)。

注: 光线不能表示光的强弱

三  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⑴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同种均匀介质。

⑵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①  影子 → 人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

②  小孔成像 → 倒立的实像,可以等大、放大或缩小。

(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源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③  日食和月食 : 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时。

月球在中间挡住太阳 → 日食                   地球在中间挡住太阳 → 月食

⑶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光准直,射击瞄准。

四   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 = 3×108km/h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c,  水中 v = 4(3)c        玻璃中 v = 3(2)c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光速大于声速。

注:  光年是长度单位。

例: 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才按表,记录的成绩为 11.53 s 那么运动员的实际成绩

是 秒。

4.2   光的反射

一   光反射的定义: 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注: 人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

二   光的反射定律:

⑴   实验装置如图:

激光笔 → 光源   平面镜 → 反射光   不同颜色的笔 → 画光线   量角器 → 测角度

可折叠纸板 → 记录光线

⑵   几个名词:

O → 入射点   MM′→ 反射面   ON →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AO → 入射光线   BO → 反射光线   ∠AON → 入射角   ∠BON → 反射角。

⑶   操作:            ①   使光沿AO方向射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②   把纸板F向前、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这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③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做几次,每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④   用量角器测出每次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填入表格。

⑷   得出的结论(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① 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  ② 反射光线的速度于入射光线的速度相等。

③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⑴   镜面反射: 反射面是平滑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光污染)。

⑵   漫反射: 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4.3   平面镜成像

一   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二   成像特点:

⑴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白纸(记录平面镜,物、像的位置)。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⑵   操作:       ①   在白纸上画一直线,把玻璃板竖直的放在直线上。

②   把一只蜡烛放在板前,记录好位置。在玻璃板后移动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看上去也被点燃了),记好像的位置。

③   把一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没有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成在光屏上。

虚像: 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成在光屏上。

④   移动前面蜡烛的位置,再做几次得到白纸上的信息。

⑤   处理白纸上的信息,链接AA′,BB′,CC′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像距,物距填入表格。

物到镜面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像距。

⑶   结论: 由完全重合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由光屏上没有像得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由测得的物距和像距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综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正立,等大的虚像)

三   平面镜的应用:  ⑴   能成清晰的像用于日常生活。

⑵   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用于潜望镜。

四   球面镜:  ⑴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用于汽车的后视镜,马路上的反光镜等…

⑵  凹面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于做太阳炉,望远镜等…

4.4  光的折射

一   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   折射的规律(如图)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月19日20:35: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