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叙事散文常见考法与阅读考点

2022年10月24日21:30:02中考269阅读模式

 

  • 叙事散文常见考法
  • 想象补写题

即通过想象,或再现情景,或推断故事发展,或揣摩人物语言等方式来考查阅读理解。它不仅要求考生能读懂原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再现融合的能力。

  • 理解评析题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阅读感受或评价的能力。它比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在能力层级上有所提升,不仅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 体验感悟题

这类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体验,即人们所说的用“心”读书,读出“个性”。这是阅读的较高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独有的启迪。

  • 自主赏析题

这类考题是传统“赏析”类试题的进步,它是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考题中的具体体现。它往往在题干中只规定赏析的范围,至于具体的赏析对象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样有利于张扬同学们的阅读个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 情景设置题

这类考题往往借助选文中的某些情景,运用“换位”的方式来设问。它既是对考生选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生活素养的考查。

  • 比较阅读题

这类考题在阅读试题中穿插阅读材料,一般用链接的方式,从两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以考查考生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 读书方法题

这类考题是为了检验“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而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它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整体阅读入手设题,如根据相关要求作“读书笔记”;可以从局部赏析设题,如要求对文中传神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作批注”;也可以就阅读积累设题,如按照要求制作“读书卡片”等。

  • 叙事散文阅读考点
  • 叙事散文
  1. 概念:此类散文中,作者的写人和叙事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2. 举例:

《藤野先生》 《小巷深处》

  • 六要素
  1. 概念: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举例:

《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 记叙线索
  1. 概念:
  2. 分类:
  • 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回忆了“我”儿时上学的乐趣、同学的友谊,也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
  • 事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来得有些迟的天,“我们”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
  • 人线: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
  • 地线: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从东京到仙台再到北京层层展开。
  • 时线: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以四名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经过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着意描写了登山队员在登山中所面临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 感情线: 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 记叙顺序
  1. 顺叙
  • 概念: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1. 倒叙
  • 概念: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 作用: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 插叙
  • 概念: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 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 补叙
  • 概念: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 记叙人称
  1. 第一人称

作用: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1. 第二人称

作用: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1. 第三人称

作用: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 记叙结构
  1. 开头
  • 开门见山
  • 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③引起下文 为后文做铺垫
  • 环境描写
  • 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 过渡

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

  1. 结尾

①深化中心,升华感情②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③呼应开头(标题)

  • 语言特色
  1. 含蓄类

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

  1. 口语类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1. 生动类

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简练类

语言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 表现手法
  1. 铺 垫
  •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 作用: 铺垫是为了衬托。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 举例:《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1. 伏 笔
  • 特点: 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 作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 举例:《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1. 首尾呼应
  • 特点: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的。
  •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举例:《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1. 象 征
  • 特点: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举例:《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1. 衬 托
  • 特点: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 举例:《羚羊木雕》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反衬爸爸妈妈的不近人情;《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1. 对 比
  • 特点: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1. 烘托渲染
  • 特点: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更鲜明。
  • 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1. 抑扬
  • 欲扬先抑
  1. 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2. 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 举例:《蝉》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这是“扬”。
  • 欲抑先扬
  1. 特点:指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
  2. 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 举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欲抑先扬”。
  4. 想象、联想
  • 特点: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 作用:使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
  • 举例:《荷叶母亲》中,作者由荷叶对荷花的呵护,想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是基于相似性原则作出的合理联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想象虚构出来的。
  1. 托物言志
  • 特点: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 作用: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举例:《蝉》,作者借小小的蝉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投入,以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1. 借景抒情
  • 特点: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作用: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 举例:《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1. 设置悬念
  • 特点: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浦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 点面结合
  • 特点: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
  • 作用: 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 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写百草园的整体;“单是……就……”是详写,是写“点”,写“泥墙根一带”。这就是点面结合,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趣味横生,整段文字表达生动,形容准确,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1. 虚实结合
  • 特点: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 作用: 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丰富。
  • 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对“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自己对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1. 正面侧面结合
  • 特点: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表达的中心更加突出。
  • 举例:《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时的惨状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掌柜等人对他的取笑和小伙计对他的同情是侧面描写。表现了孔乙己的惨状。
  • 表达方式
  1. 记叙: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概括性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详见附表1]
  3.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 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 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 修辞方法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常见的描写手法
  1. 人物描写
  • 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神态描写指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 动作描写: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侧面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征、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及其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 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1.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 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了铺垫。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0月24日21:30: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