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罗曼·罗兰》课文阅读

2024年1月27日00:00:06中考93阅读模式

6、罗曼·罗兰  茨威格

罗兰的童年,是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的。他的中学时代是在的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的。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以免他们受到诱惑。他们远离实际生活,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像雷南在《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一书中精彩描写的宗教学校培养年轻的神学工作者一样,像圣—西尔学校培养未来的军官一样,高师培养“高师学生”——未来人的未来教师。在这里,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富有成效的结合被继承了下来,优秀生被选拔出来充当本校教师。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由于它致力于全面教育,因而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避免德国所特有的那种专门化教育法的巨大危险。所以,法国最渊博的学者——雷南、饶勒斯、米什勒、和罗兰都出身于高师,这决不是偶然的。

那几年,罗兰虽然热衷于哲学——他津津有味地研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们和斯宾诺莎,但他在第二学年,还是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这一选择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哲学系要求承认官方学派的唯心主义,文学系要求能言善辩的口才。这一选择对他的艺术有莫大好处,并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里对他未来的创作带来的好处是: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他学会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他具有活跃历史的特殊才能;另一方面,他严峻的青岁月也帮助他作为一个历史解剖学家获得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领。在当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即使接近这个水平也不可能。也许,他那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那超人的勤奋,也是在他闭门幽居的年代获得的。

在这里,在这个普利塔涅中,罗兰的生活富有神秘的象征主义色彩。青年罗兰又找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又是法国一位未来的伟大学者,他也像克洛岱尔和罗兰自己一样,只是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以后才名噪一时。法国理想主义这种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恰好在有决定意义的求学时代都是罗曼·罗兰的同窗好友,他们又都是在多年默默无闻之后,几乎同时征服了自己的人民。若把这种情况看作纯属巧合,那就太肤浅了。在这里,在高师,在充满着神秘热望的交谈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在那狂暴的时代不可能马上被同时代人所接受。早在他们互相阐明各自追求的目标之前,他们就彼此激发着奔放的热情和增进着对世界的极其严肃的理解。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就是要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罗兰、休阿列斯、克洛岱尔、贝济这四个朋友,各自按照自己的思想动机去巩固这一信念。

早年在中学时代,由于喜爱音乐,特别是喜爱瓦格纳,使罗兰和克洛岱尔接近起来。现在使罗兰和休阿列斯渐渐接近起来的也是对音乐的爱好,再加上对莎士比亚的迷恋。有一次他写道:“正是对莎士比亚的迷恋,成了我们建立长久友谊的原动力。休阿列斯历尽沧桑,现在依旧像从前一样,是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他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的灵魂和狂热。是啊,他有长长的黑发、白皙的面孔,炯炯发亮的眼神,他本人就像卡尔巴巧或吉兰达约笔下的意大利人。他在学校时所写的作品中,有一首赞美切查列?波德齐阿的颂歌。莎士比亚是他的上帝,同样也是我的上帝,我们常常为了莎翁齐心协力地同我们的教授作斗争。”

但是不久,另一种热情(狂热的终身不变的对托尔斯泰的爱好)替代了对这位英国伟人的迷恋。这些理想主义者鄙弃左拉和莫泊桑那种过分俗气的自然主义,这些狂热分子只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凌驾于自我享受的文学(如福楼拜和阿纳托尔?法郎士)和供人消遣的文学之上的人物,找到了一位剖析自己一生和牺牲自己一生的寻神者。他们对他倾注了仰慕之情,“对托尔斯泰的爱慕消除了我们之间的一切分歧。我们热爱他,无疑都出于各自不同的动机,因为每个人都在他那里找到了自我。但是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是一扇引导我们通向那无穷宇宙的大门,是我们生活的启示”。早自童年时代起,罗兰就一直倾心于最宝贵的东西,倾心于英雄人物,倾心于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学习年代,这位高师的勤奋学生一直埋头于书籍和手稿堆中。他的老师勃柳涅梯尔,尤其是加勃里艾尔?莫诺,都承认他在描述历史方面的巨大才能。他特别醉心于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雅柯勃?布克加特所发明和创立的一个科学部门,即文化史(对时代的思想描述)。在一切历史时期中,最吸引他注意的是宗教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宗教热情充满着个人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写了许多短篇习作,但同时又在构思一部巨著——叶卡特林娜?梅奇契宫廷的文化史。这个刚开始写作的人在科学领域也敢于去解决最困难的课题。他对一切(哲学、生物学、逻辑学、音乐、艺术史)都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大口大口地吞饮着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沉重的学习负担丝毫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位诗人。正如树木不能阻碍自己根部的生长一样。这位诗人曾经偷偷地写过诗和乐曲,可是他把这些东西锁了起来,永远也没有向人展示。1888年,这位青年人在高师毕业前夕,即将走上生活舞台之际,写成了一篇令人惊讶的文献,它仿佛像是一份遗嘱,一个“我相信,因为那是真的”这种道德哲学信条。这个信条至今尚未公开发表,但据他的一个朋友说,这个信条已经具有他那自由世界观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篇作品是按照斯宾诺莎的精神写成的,而且不是以“我思故我在”,而是以“我思故世界在”为依据的。他创造了世界和主宰这个世界的上帝。他只是作了自我总结,以避免任何形而上学的思辨,他把这个信条当作庄严的誓言,带着它去参加斗争。为了不背叛这个信条,他只能永远忠于自己。

这便是他上学时期的创作。可是,还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梦想时常闪现在他的脑际。他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折磨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萌芽,是他今后创作生活中云遮雾障下的第一道霞光。但是,要从最初预感的混沌中铸造出色彩鲜明和令人鼓舞的形象,还需要经受无数次命运的打击,无数次冷遇和考验。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月27日00:00: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