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2024年2月4日12:00:18中考112阅读模式

学校:嘉兴市秀州中学分校

班级:初二(4)班

执教:高永娥

时间:2017.11.2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色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

生(齐):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

师:好!上节课我吗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细读文章,品味“雨季”,体会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

(屏显。)

细读文章,品味“雨季”

师:现在再给同学们3—4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细读文章,评析文章语言,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昆明雨季的景物与人事的。

(学生开始品读文章)

师: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把读起来有感觉有想法的句子划出来,批注一番,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生动笔,教师个别指点)

二、细读文章,品味“雨季”

师:很多同学似乎有想法了,现在请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我看到了第8段的句子。“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火炭梅的体积大与黑红的颜色。同时连用两个感叹号,突出作者的惊叹之情,我觉得这些语句非常朴实、自然。

师:外貌描写?(生笑)

生:哦!不,是外形!比作火炭!

师:是的!这句口语化的语言既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缩写事物生动形象。我们可以继续看到后面的一句话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喜爱难忘昆明的火炭梅,其他的杨梅都比不上它。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从中可以还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更热衷于品尝火炭梅,通过描绘火炭梅的形与色,引起读者的想象。刚才这位同学找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准确,那么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我找的句子在第7段。“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句话写出了牛肝菌的颜色、味道、口感,我看了后很想吃。(生笑)

师:解读得很好,“滑,嫩,鲜,香”这四个字让人垂涎欲滴,想迫不及待地品尝它。同学们再注意一下这句话的特点?

生(齐):一字一句!

师:短句!多吗?读一读。

(学生读)

师:请举例!

生: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生: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生: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朗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好,再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品读感想。

生:第7段中作者写道:“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学生读完,师生同笑)

生:这句话写出了干巴菌长得很丑,让人觉得幽默搞笑,具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句话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粗俗却不失真,形象写出了干巴菌的颜色外形,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生活化接地气,读者爱读。

生:还是这句话。(生读)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我看到这两句话的结尾同时都用了问号与感叹号,第一句话是表示怀疑吃惊,第二句话是表示怀疑惊叹。

师:我们写作中有这样用过标点吗?(生齐答没有)这位同学评析得很到位,她说了第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深深疑惑与惊讶,半信半疑的态度,是设问,第二句话表现出作者的惊叹赞美,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啊?!大家都能感受到吗?请同桌也来读一遍,让全班同学再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句子,所有学生共同体会)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一定听出前后句情感不一样。前者深表怀疑,后者除了惊讶还饱含喜爱之情,作者赞不绝口。

(教师范读,全班学生再次体会)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语言十分接地气,贴近生活。我们知道,作者汪曾祺先生也是位美食家,这些语句中也体现出一种美食文化。

生:我找的是第10段里的句子。“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比较朴实,平淡,贴近我们的生活。

师:其他同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吧?这些平淡无奇的语言,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雨下大了,走不了,就近找一饭馆踱进去,要酒要菜,慢慢坐喝!

(生:舒服得来)

生:第6段中写道:“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师: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补充说明

师:很好,请继续评析。

生:通过这两句话,我了解到一些昆明当地的风俗,也看到了昆明仙人掌的特点:多且肥大。

师:不错,这两句话体显出昆明当地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我们仿佛看到了用雨季里泛着绿意、湿气的仙人掌为主人驱邪祈福的画面。我们再看后面紧接着的句子:“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百姓日常生活很了解,体现出一种农业文化。用仙人掌代替篱笆,体现了昆明当地人……?

生:他们懂得就地取材,让仙人掌的作用最大化。

师:回答得很好,这就体现出当地人懂得物尽其用,就地取材。篱笆院墙不是防?

生:(齐)小偷!

师:而是防家畜!昆明百姓?

生:善良、淳朴!

生:我找到第7段里的句子。“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滴溜儿圆”有意思,有趣。

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短句“滴溜儿圆”,同学们可以借此想象一下鸡油菌的外形。同时我们充分感受到语言的口语化,活泼俏皮,极具人情味。

生: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极具家常化,似乎感觉作者正在与外面面对面的交流。

师: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这几句话,作者通过写一个笑话,写出“火车之慢,鸡枞随处可见。”语言脱口而出,让读者倍感亲切、自然。

生:我品读了第9段的句子。“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通过这些句子,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语言也是非常平实、自然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读了第9段的几个句子,我们看到房东爱不爱花?哪句话?

(全班学生:爱花。她怕房客们乱摘他的花)

师:房东惜花、爱花,但为什么要送花呢?

生:因为她心地善良,懂得分享。

师: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吧?房东母女爱花,同时愿意送花,可见她们心地善良,具有淳朴的性情,此处的语言富有情谊。“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为什么心感到软软的?

(全班学生:因为作者被感动了。)

师:我们平时长跑后,会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昨天吃了妈妈做的汤圆,会感到糯糯的软软的,好吃;作者的心软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他感慨于房东的纯朴热情,她陶醉在浓郁的花香中好,请所有同学一起再读一下这句话,细细品味一番。

(学生带感情朗读,教师跟读)

生:我找的是第5段的句子。“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两句话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同时引用了古诗里的句子,富有诗意。

师:评析得不错,我们一起看到第五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学生带感情齐读)

师: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到:这些句子的语言十分典雅,引用了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半句出自杜甫的《春望》,后半句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句中的两个字:“深”、“长”表现出昆明的雨水充沛,植被茂盛。作者把看似不联系的句子放在一起,仍让读者感到自然、典雅、别致、文白相衬。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在文中穿插一些诗句,以此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生:作者还用首诗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师:是啊!喝酒作诗寄托情感,这份闲情雅致或许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出来!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生:我也想评析第5段里的句子。“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这句话描绘了昆明雨季中草木被雨水充分滋润的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师:这句话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第五段,作者写道“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突显出枝叶的什么特征?

(全班学生:很美,充满生机)

师:草木枝叶能掐出水来。“显示出近于夸张的旺盛”,是不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五段,边读边凭借作者的语言去想象,去感受。

(学生朗读,教师跟读)

生:我想评析第10段中的语句。“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这句话很贴近生活,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师: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观察十分仔细,描述的画面让人读来有趣。

生:还有第十段中间的句子。“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这里似乎写到了一些关于历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

师:这位同学品读得很细致,这里的语句展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一种历史文化。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第10段的前两句,作者提到了一首诗……

全班学生:《夜雨寄北》

师:这是一篇多么富有美感诗意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屏显。)

师:我们一起评析交流了许多句子,品味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现在跟随老师的脚步,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点。

(教师板书,学生笔记)

四、了解作者,体悟情感

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先生。

(屏显。学生默读)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入乡随俗,客居他乡。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师:联系这段话,再来看《昆明的雨》,同学们认为作者只是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吗?

(学生同桌讨论)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不只是思念昆明的雨,还思念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

生:我也认为不只是思念雨,也包含着作者对昆明的热爱与怀念。

生:还有思乡!

生:还有青春岁月!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在这里,作者不仅仅是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还在怀念青春,怀念在昆明度过的岁月与生活。他在昆明的七年生活收获了与沈从文先生的师生之情,收获了友情,甚至收获了爱情!最后让我们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这节课!

(屏显。)

“写不完的人间草木,读不够的喜怒哀愁。记得住那风雨黄昏后,忘不了花儿和心灵已湿透。啊!恰似那遮不住的乡愁隐隐,流不尽的岁月悠悠。”

(生齐读)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去感受汪老的文学风格与语言特色。

(屏显)

友情推荐: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师: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表现得非常出色,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节课先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个性语言:

1.简洁平淡、自然、质朴

2.口语化语言,活泼、有趣、生动、富有情味

3.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4.文白相间、典雅别致、富有诗意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2月4日12:00: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