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年2月5日20:00:22中考77阅读模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使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阔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来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忽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特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岁。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更坚定了这样的观念,也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C.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D.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属于非天才类型。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5.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6.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答案:

 

    4.D (A项,强加因果,“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和“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且,原文是“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而“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的真正原因是阅读范围的扩大,使“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B项,“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错,原文有“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柏侥幸心理”的句子,说明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C项,“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文中没有表达这样的意思,文中是说“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5.①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是作者接触文学的开端。②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激活了传主的农村生活体验,为他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③在赵树理作品的影响下,作者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这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开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分, 答对三点得4分)     6.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打击,他都毫不动摇。②深厚的生活积累,广泛的读书、深入的思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③自我加压,追求超越 自我。当他看到比自己小7岁的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下定决 心超越自我,这是创作《白鹿原》并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原因。④追求创作个性化。“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是他遵循的文学信条,也是他在《白鹿原》创作中的追求。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个性的作品,这在《白鹿原》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答对一点给2分,答 对二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2月5日20:00: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