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演讲稿

2024年2月6日00:00:20中考89阅读模式

《山居秋暝》讲稿
                                           中文04-1班33号  黄昌庆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课堂!
    同学,你们以前应该在初中学过唐诗了吧。现在我带大家再次光临唐诗这一艺术殿堂。那么,我们这次学习目标是什么呢?第一、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二,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首先我们复习诗歌的知识,第一、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第二、律诗又是什么呢?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第三、绝句是什么,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以上知识,大家把握了,不仅对本堂课有用,且对你日后的学习与阅读都取得很作用的。
《山居秋暝》这首诗又将我们带入什么样的艺术殿堂呢,我们羡目以待。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诗人情况,这对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的。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下面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它们带给我们是什么的画面呢,你们先想想,好,我与大家逐句了解。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大家看看诗人留给我们画面是多美呀,大家应该明白苏轼称他“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了吧。
好,我们再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那么,《山居秋暝》将带给我们什么意境呢。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王维的诗歌中还有很这样的诗句,你们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我们再对比一下别的诗人是怎样写秋的,你们看: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他们写秋,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来的,而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再看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好啦,时间也差不多了,听了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又有何感想呢,下课大家可以写写读书笔记。大家也好好背诵这首诗。

作者EMAIL: hogquan767@yahoo.com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2月6日00:00: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