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课文说明

2024年2月6日12:00:19中考73阅读模式

22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应……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这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一句“寡人无疾”,三纲五常讳疾忌医,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二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桓公“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更加重了,“不治将益深”的话语重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桓公“又不应”“又不悦”,突现了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公,三次建议;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发展。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是“望桓侯而走”的动作,间接写出了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扁鹊答使者,则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而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四次见桓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横生枝节“扁鹊望桓公而还走”。这样文章就有了一个波折,进而引出“还走”的原因,说明桓公的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交待事情的结果——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居五日”(而非“居十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临死才“索”扁鹊,却无济于事了。“已逃秦矣”既表现对蔡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等到桓公体痛急索扁鹊想就医时,双方在“有病当医”的认识上统一了,扁鹊却已逃掉了。
    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很明显,运用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本文不到二百字,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堪称波澜起伏,这也是文章的一个写作特点。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2月6日12:00: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