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2022年11月29日19:42:25七年级上册语文1,712阅读模式

一、古今对译

观沧海

曹操

东①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④。

译句:往东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解释: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临,到达,登上。碣石山,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①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译句: 水波起伏动荡,山岛高高挺立。

解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 竦峙,耸立。

树木丛生①,百草丰茂②。

译句: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解释:  丛生,郁郁葱葱。  丰茂,  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①,洪波涌起。

译句: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汹涌澎湃。

解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拟声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①中;

译句: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解释:其,代指大海。

星汉①灿烂,若出其里。

译句: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光。

解释:星汉,银河。

幸①甚至②哉,歌以咏志。

译句:喜悦到达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解释: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评析:这是一首咏海抒怀的诗篇。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出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①落尽子规② 啼,

译句:飘移不定的杨花落尽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闻③ 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译句:惊闻你被贬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解释: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啼声哀婉凄切。闻,听说。龙标,指王昌龄。五溪,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我寄愁心与①明月,

译句:我把对朋友的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句:让它伴随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的西南边地吧。

解释:与,给。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评析: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①青山②外,

译句:停舟于北固山下,只见大路绕着青山,

行舟③绿水④前

译句:船在碧波上前进。

解释:客路,行客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 行舟,行进中的船。绿水, 指长江。

潮平④两岸l阔②

译句:潮水上涨,江面宽阔。

风正③一帆悬④。

译句:风势正顺,白帆高挂。

解释:潮平,指江水上涌时水面与两岸持平。阔,开阔。风正,风势正顺,恰到好处。 悬,挂。

海日生残夜①

译句: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② 入旧年③

译句: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解释:残夜,夜将尽未尽。江春, 江上的春意。旧年,将要逝去的一年。

乡书①何处达?

译句:给家乡写的信什么时候能到达呢?

归雁②洛阳边

译句: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解释:乡书,家信。归雁, 北归的大雁。

评析: 这首诗借次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①老树昏鸦②,

译句: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解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

小桥流水人家,

译句:小桥旁潺潺的流水环绕着几处人家,

古道④西风②瘦马。

译句: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解释:古道, 古老的驿道,古老的道路。西风,西来的风,多指秋风。

夕阳西下,

译句: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

断肠人①在天涯②

译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解释:断肠人,极度忧伤的人,这里指漂泊在外的人。天涯,极远的地方。

评析: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重要知识点

1.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闻”,“听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在扬州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吕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思”是题眼,“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三、诗歌主旨

 

1.《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黄昏时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四、表达技巧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饱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以饱满的热情,勾画出大海干变万化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浪漫主义手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写景传神,意境和谐优美

诗中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而“风正一帆悬”写景则更为精彩,“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若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全诗写景精彩传神。《天净沙.秋思》

1、动静结合

这首小令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古道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深秋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与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秋。

2、背景和主体相映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景写充分了,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

五、重点难点

1、《观沧海》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耸立及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色,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的生机勃发的情景。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2、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诗虚写大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创设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3、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前一句的写景中有何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如何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作者将红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6、《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如何写景的?

这首小令前三句,总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事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

7、“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二、课外诗歌鉴赏及习题答案(前四首)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主题思想】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朗读节奏划分】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主题思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夜上受降城闻

【作者】李益  【朝代】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朗读节奏划分】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主题思想】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鉴赏题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作者依次经过峨眉山──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极为精巧,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

3、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6、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7、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8、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9、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0、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一语双关,蕴含着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沉的感叹和深切的悲伤。(或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8.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5.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6、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

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8、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哪些风俗?

登高、饮酒、赏菊

9、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10、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11、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1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夜上受降城闻笛》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1分)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分)

参考答案: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答出思乡即可)

7.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8.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9.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1.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2.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0.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三、课外诗歌鉴赏(后四首)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鉴赏】

此首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陰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惟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 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1月29日19:42: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