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师视频课程免费试听1200分钟 |
||||
初一全科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二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三强化班辅导课程 免费听课 |
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基础方法
一、解答阅读题的一般环节和步骤: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二、整体感知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2.明确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3.判断文体、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
三、审题、确定答案范围的方法
1、切分题干,明确题目有几点要求。
2、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照应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寻求答案。
3、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就在句子本身。
四、题干中,一些短语的暗示作用
1.“结合全文”,指答案分布不在一处,常常有2处以上,经常是一段或几段一个要点,需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要点;
2.“在第x段中”,指答案需在相应的段落中一句一句地阅读,提取要点;
3.“结合上下文”,指答案在上下文中。
4.“结合材料作答”,指形成的答案里,要有链接材料里筛选的要点,提取的词语。
5.“举具体事例证明xx观点(道理)”,指举的事例要有具体的人名、取得的成就,用词要和观点(道理)相照应。
五、解答阅读题的2个注意点
1、阅读理解是指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等,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要先抛开自己的观点解读,不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思想。
2、回答问题应用平实性的语言明确表达意思,不可用修辞、象征等方法含蓄表达。(题目有要求的除外)
文学类作品题型及解法:
一、品味词语的方法
1、明确手法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②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叠音词等
2、根据词语的基本义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通过增、删、换、移等方法思考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表意)
4、体味作者蕴含在词里的情感(人物描写要通过动作、神态等领会人物的心理)。(表情)
二、理解句子的方法
1、把句子切分为词或短语或分句;
2、分别就这些词或短语或分句追问为什么,然后根据上下文和文章中心寻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3、体味词或短语所蕴含的情感。
【注】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是最重要的考点,理解范围宜大不宜小。
三、一些特殊语句的作用
1、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的过渡;照应前文,总结前文(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等;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感情、精神品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等。
答题思路: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_______ 的特点;揭示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_______特点(感情)
四、句子赏析题的回答方法
1、指出写作特色(修辞手法、动作神态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等),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准确;委婉含蓄等);
2、指出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思想、情感、态度等。
3、指出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4、指出句子对中心表达的作用。
5、答题的格式:这个句子运用 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词语(形容词、动词、叠词、量词、成语或四字短语), 写出了+对象的 特点,表达了 以“情感”为主,包括性格、品质和主旨等
【注】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答题思路: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含义抓关键词,把作者含蓄的意思用自己直白的话说出来)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④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⑤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⑥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⑦设问——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
⑧反问——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⑨反复——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⑩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
五、词语的顺序调换
答题思路: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篇
(一)概括情感具体化的句式:
1.对xxx的xx的感情 ;2.因xxx而xx的感情
(二)概括事件的方法:
1、明确人物;
2、用“人物(为了……而……怎样)做什么”的句式概括。如,女孩为了赚钱看演唱会而卖门票
(三)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内容(《最后一课》);
2、揭示文章的中心(《敬畏自然》);
3、提示话题(《谈生命》);
4、提示行文线索(《背影》);
5、提示主要人物(《孔乙己》);
6、引起读者的兴趣。(语言、修辞角度)
(四)标题含义的理解:
1.浅层义(表面所指的内容);2.深层义(作者实际要表达的精神、思想等)
(五)标题拟定的要求
1、贴切。能概括文章内容,或揭示主题;
2、简洁。一般5字左右;
3、醒目。一目了然;
4、新颖。能吸引读者;
5、深刻。有助于理解中心。
(六)结尾的作用
1、内容上:总结上文(全文)内容。(总结即将说过的内容用简略的语言简单重复概括一下)。
2、思想上:(明确/含蓄)揭示中心(题旨、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回味。
3、情感上:抒发/升华情感,增加感染力。
4、结构上:①照应(标题、开头、前文),使结构紧密;②交代故事结局,使情节完整。
(七)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环境xx气氛(氛围);
2、衬托(烘托)人物xx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5、暗示人物的命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暗示作用);
6、推动情节的发展。
(八)开头的作用
1.点题,引出说明的对象(引出议论的话题);
2.领起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九)不同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xxx之情;②增加文章的真实性、亲切感。
2.第二人称:面对面地直接诉说,显得亲切,自然,更有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3.第三人称:使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十)详略安排的原则
有利于表达中心的材料详写;跟表达中心关系不大甚至没关系的,要略写,甚至不写。
(十一)叙述的顺序
1.顺叙;2倒叙(设置悬念,使行文曲折生动);3.插叙(交代原因,使行文曲折生动);4.补叙。
(十二)感悟、拓展——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启示、感悟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3、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注意要紧扣文章主旨)
(十二)、文章赏析类题目的回答方法
从文字的内容、情感、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分点进行赏析。
1.先概括指明各方面的要点;
2.再用优美的语言指出各方面的特点、好处、作用等。
非文学类作品的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指代义:
依据上下文,或重点句确定。
二、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常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回答时,一般先解释基本义,再指出其在句中的修饰限制作用(语境义)
三、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1、方法:抓中心句或关键词,对有关内容加以浓缩。
2、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这篇说明文介绍了 的 特点。事理说明文:这篇说明文说明了 的道理。
3、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读全文,分出层次。找出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方面;
第二,对于外形、大小、色泽等方面可归为特征一点;
第三,用“说明了……”或“介绍了……”的句式表述。
易错点:说明的几个方面找得不全,对文章阅读不细致,要特别注意开头结尾段,尽量在原文找答案。
4、某段的说明内容。第一,找中心句;第二,如果没有中心句,就要分析段落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并列式;第三,表述时找对主语。
句式:说明了……的……特征
答题思路:找中心句(总写句);先确定主语(即说明对象);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注意准确概括准确界定。
5、文章从哪几方面进行说明的。第一,找各段中心句;第二,如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找过渡句或开头的总说句、结尾的总结句。
三、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真切、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内容) 。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
作比较:突出强调;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
引用说明:增强说服力和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
列图表:直观简明地说明;
下定义:简明的揭示特征(本质)。(下定义的公式:要下定义的事物+是……的+该事物的大概念)
四、说明文的语言
1、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表态:不能删;
②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这个词表限定、猜测估计、强调)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意:据说、传言等。一般答法是:表明下文内容是没有科学依据(确凿事实依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据介绍、据测定、资料表明等。一般答法是:表明内容是确凿的,有事实依据的(经科学证实的),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语言生动性
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修辞
③口语
五、议论文论点出现的一般位置
1.标题(议论文常用论题或论点作标题)
2.开头段的最后一句;
3.中间的过渡段;
4.结尾。
注意:论点句一定是表明了态度的句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清清楚楚。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所以”、“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六、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根据(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①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七、论证方法
1、运用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2、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易被读者接受。
3、运用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或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4、运用引用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具权威性。
八、探究题的解决办法
1、分别明确所给材料说明/论述的对象;
2、分别概括各材料的要点;
3、思考各材料之间、材料与文章之间的关系
4、答案来自于:①材料的要点;②几则材料共同的要点;③材料与文章的联系点。尽量提取材料和文章里的词或短语来回答,而且每则材料和文章的内容都应有所涉及(否则就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