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相关常识及解题技巧

2023年1月11日20:39:35中考251阅读模式

中考文言文阅读相关常识及解题技巧

【阅读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初步了解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句式的特点。有意识地阅读课外文言语段,扩大阅读量,阅读中对课内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懂得迁移,学会举一反  三,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4)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能熟练背诵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

(5)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

【预备知识】

一、如何读懂选文

(1)有题目的先读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zhuó]、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juān];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秩 zh씓禾”指“五谷”,引申为“俸禄”。本义: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义: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再引申义:次序。

饷xiǎng 1.用酒食等款待。  2.薪金(旧时多指军警等的薪金):

(10)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yuàn]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用事,指当权执政。行事、办事。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就职治事。

洗沐:1. 沐浴。2. 借指休假。3. 比喻培育。

下车伊始:字面上指刚下车,意指官吏刚到任所、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而致仕);“乞骸骨”: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三、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渠:qú他;

厥;jué,相当于“其”,其他的,那个的。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曷hé,怎么,为什么,也有何日,何时的意思。

奚xī1.古指奴隶。后称被役使的人。2.疑问代词:什么;哪里。3.副词:怎么;为什么。

恶:wū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忝tiǎn,辱,有愧于)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更衣:1.换衣服。2.婉辞。旧指上厕所。

山陵:1.山岳。2.指帝王的坟墓。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崩殂: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5)兼词:诸焉盍[hé]旃[zhān]叵[pǒ]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兼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⑵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⑶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⑴⑵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⑶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

如: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

如:⑴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⑵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

如:⑴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⑵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诗经·采苓》)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1.重视学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 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课文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如解释“恐不可阙”一句中的“阙”字,如果能联想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中的“阙”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阙”字的意思,译为“通‘缺’,中断”。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 “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如对 “丧地数百里”中“丧”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丧”组成“丧失”,结合语境不难发现“丧”在此处是“丧失”的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 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 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如“几欲先走”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中的“走”来理解,译为“跑”。

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二、虚词辨析

技巧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三、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1.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如“居庙堂之高 / 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滕子京”“巴陵郡”都是专有名词,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3.按句子成分划分:

(1)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谓语与宾语间要停顿。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注:①节奏划分要考虑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②不要把状语当作主语来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表达完整意义的偏正短语一般不要断开。如“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④动补短语、介宾短语一般不要断开。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语词划分:

(1)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故”“是故”“则”“是以”“于是”“遂”等),一般其后要停顿。如“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一般其后要停顿。如“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3)句首出现语气词(“夫”“盖”“若夫”等),一般其后要断开。如“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5.句中有“而”情况下的划分:

(1)表转折关系的“而”用在一个分句的句首,“而”字后应该停顿。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2)如果一个分句内部有表转折关系的“而”,则在“而”之前停顿。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意译) 。注意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一)具体答题技巧:

1.解释法: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或把原文中的单音节词解释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并形成一一对应。如“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译为“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2.保留法:文言文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保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即可)

3.替换法:对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通假字、活用词)要注意先替换后翻译。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4.调序法: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为宾语前置句,调整语序后为“以何战”,译为“(您)凭借什么作战”。

5.增补法: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省略句的补充: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需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正确)

(2)判断句的补充:要加上判断词“是”。如“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3)被动句的补充:要加上被动标志词“被”。如“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

6.删减法:对文言文中仅起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可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等。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二)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 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 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愿陛下托 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五、简答题

总体要求:

①分析文段本身的特点:看选文包含了几段,选文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叙事、写景)。如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主要把握“谁在干什么”即可;写景类的文章把握描写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②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和答题要点。看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某一段还是整个选文内容,看题目是要求用原文还是课内学过的某句话作答,概括是否有字数要求等。然后看题后的分值,根据分值判断应该答几点。

③确定答题范围,整体概括。

(一)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 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二)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分析标题: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通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速记口诀: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补充: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如某地中考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那么在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议论评价型。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4)启示感悟型。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

答题要求:

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5)建议献策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6)形象分析型。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月11日20:39:3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