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知识点

2023年1月16日21:00:18七年级下册语文242阅读模式

第二单元

1.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诗歌及其它文体的常识
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4.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5.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第5课
《黄河颂》:
1.字词:
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浊流
2.文学常识:
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1913~
2002)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3.诗歌结构:
由朗诵词和歌词组成。歌词结构:序曲(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由望黄河和诵黄河组成)——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诗歌情感:
情感抒发以及第一人称写法: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4.诗歌抒情方式:
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到“我们”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这首诗描绘黄河形象时,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重点语段理解: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有着源源流长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正以高昂的斗志抵御侵略,争取解放,争取胜利,迎接光明,演绎“我们是铁,我们是钢”的团结力量。
5.写作特点:
①结构上先总写后分写,有着清晰的线索.
②歌词在相同句式里又略有变化,一咏三叹,有着极强的抒情性;
③修辞手法运用。典型的比喻和排比。诗歌语句显得生动形象。呼告手法,直抒胸臆。
如:黄河,你给我们骄傲,给我们自豪,给我们欢欣,给我们微笑。
6.朗诵:
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6 最后一课

1、字词:
哽 郝 踱 惩罚 祈祷 诧异 婉转 懊悔
2、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是其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文章思路: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4、文章情感:
本文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悲痛。

5、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韩麦尔先生: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示了一个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感的教师形象。
6、重点句子含义: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7、环境描写及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课前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 字词:
逼狭 险峻 崎岖 阻抑 一泻千里 奇趣横生 亦复如是
2文学常识: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1927年不幸被捕,4月28日壮烈牺牲。
3、文章行文思路及特点:
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4、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艰难的国运”:
是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雄健的国民”:
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两者的关系: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趣味:
……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5.李大钊的人格风范:
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7.土地的誓言 :
1.字词:
炽痛、暤鸣、斑斓、怪诞、亘古、默契、田垄、污秽、谰语、镐
2.文学常识: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3.文章的思路:
一段: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牺牲。
4.文章的情感:
有对故乡优美景物的热情赞美;有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有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有想念故土而难归的满腹的愁怨与悲愤;有收复加家园,重建故土的激情与信念。
5.文章的抒情方式:
①写作人称的变化“呼告”手法运用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②借景抒情
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展示东北土地的丰饶美丽,给读者以强烈冲击力。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③排比修辞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6.重要句子含义
①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②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③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用“埋葬”,表示自己的欢笑已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
④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8.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2.“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3.“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3.生字:
可汗、轡头、戎机、朔、金、啾啾、着、军帖。
4.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七段)结尾附文
5.重点句子理解。

6人物形象:
木兰是一个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的人。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7.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互文,排比,复沓,对偶。
8写作特色:
叙事的详略及作用。
详细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征战的情节。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月16日21:00: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