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2023年3月18日10:09:19中考184阅读模式

初中现代文知识点精华

 

第一部分:记叙文(散文、小说)十大考点分析

 

一、揣摩词句含义

         
考点 思路 方向 方法 答题格式
揣摩词句含义 揭面纱 词语义 重积累 (1)“所要理解的词句”本来的意思是指……,在文中表面上是指……,深层次上是指……。
内容义 扣内容
比喻义 找喻体
象征义 品意象
主旨义 悟中心
换思维 问原因 析原因 (2)因为……,所以说……。
问感情 剖内心 (3)“所要理解的词句”在文中指的是……,表现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感情。
问指代 抓具体
 

二、分析语段作用

         
考点 位置 结构 写法 内容
分析语段作用 首段 1.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点题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3.……与……形成对比,表现了……
4.运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本文的写作内容
1.交代了……;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2.点明中心
3.景物描写的作用
中间段 1.承上启下(过渡、转折、承接上文、启示下文)
2.照应前文
3.点题
1.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衬托……
2.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或暗示、先抑后扬
3.运用插叙的手法,使得……
1.交代了……;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的作用
尾段 1.总结全文
2.点题
3.照应前文
1.营造意境
2.留有悬念,引发思考
3.运用补叙的手法,让读者……
1.交代了……;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2.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3.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赏析语言妙处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修辞角度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强调等)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用词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 “XX”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方式 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
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1.运用XX描写,描写出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作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含义(即主旨)+情感。
句式特点 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整散句、长短句 1.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反问句,加重语气……。
3.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
4.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角度等 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表达了……。

 

四、概述故事情节    
         
考点 考点类型 文本类型 方法 答题格式
概述情节 整体概括 注重写人叙事 六要素法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注重情节叙述 小说结构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注重渲染变化 原因变化法 由于……(受……影响),某人或物从……,发展变化为……。
梳理概括 片段 要素法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
情节 组合法 找中心句;主人公+……+线索+……。

 

 

 

 

 

 

 

五、揣摩人物形象  
       
考点 方法 格式 注意事项
揣摩人物形象 看人物概况 如:医生(医术、医德);老师(学识、师德);学生(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女儿(孝顺);农民(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父母(伟大的爱)等 1.要求紧扣文本
2.要求全面分析
3.人物形象特征用词语(尽可能用成语)慨括。
看文中评价 可以用文中词语回答
看情节 从……来看,某人是个……的人
看描写 从……来看,某人是个……的人

 

六、鉴赏环境描写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环境概念 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天气、景物描写
2.情景、建筑、场所、陈设、民风民俗
环境作用 三个角度:环境特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故事情节 环境:交代……天气、时间、地点,营造或渲染……氛围;烘托或衬托……性格或精神品质、思想情感;
情节: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
环境侧重点 不同位置:开头、文中、结尾 开头:营造氛围,铺垫情节;
文中:烘托人物形象或心理;
结尾:蕴涵哲理,升华主题。

 

 

七、探究标题的作用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题目含义 表面义、深层义、修辞义 表层意思(主要内容)是……,深层意思(主旨义或蕴涵的哲理)是……。
题目作用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与文章线索、故事情节、主旨的联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衬托人物的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 ……阅读兴趣;……线索;……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主旨;……人物形象或精神品质。修辞手法是……,表达效果是……
题目比较 语言角度、人物形象角度、思想情感角度、主旨角度 此题目……(劣势),原题目……(优势),语言上……,人物形象上……,思想情感上……,主旨上……。

 

八、明确叙述顺序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寻找线索 1.文章的题目
2.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句子或某个具体事物
明线是……;暗线是……。
线索作用 1.依据线索,理清思路、主要内容
2.借助线索,理清情感脉络。
3.推动情节发展
4.“我”为线索人物,文章真实可信。
串联……故事情节;串联……思想情感。
插叙意义 1.交代内容2.解释说明,增进读者对是事件的了解3.情节上有张有弛,为下面故事情节做铺垫4.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精神品质5.是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交代了……内容;引出……人物;揭示……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倒叙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故事更生动,避免平铺直叙和结构单调。引出下文内容的叙述。 交代了……内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或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九、感悟作者情感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归纳文章主旨 1.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2.从表现手法体会
提炼的主旨是……,蕴涵了……哲理。
体会写作意图 把握主旨,围绕主旨回答 内容更丰富,突出了……主题,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仅表现了事物……特点,也突出事物的……品性,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感受作者心情 1.结合关键语句;2.结合相关情节;3.依据词句色彩;4.联系文章主旨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心情”词语
把握情感变化 结合表明情感态度的词句分析 变化是:……→……→……→……→。

 

 

 

 

 

 

 

十、体会写作特色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手法常识 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画龙点睛 前文交代的内容(……却……)。
首尾呼应,开头写……,结尾写……,引出……,深化和升华主题。
手法作用 突出各自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第一人称,增强了作品真实性;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客观公正
对比(……却……),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欲扬先抑,为后文……做反衬。
手法异同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都是……,表达了……情感。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是……,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是……。

 

 

 

第二部分:说明文五大考点分析

十一、把握对象特征
     
考点 答题思路 答题格式
把握说明对象 一看标题;二抓关键语句;三分清说明文类别 1.事物说明文: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概括对象特征 一从文章题目入手,从标题着眼找“特征”;

二从关键句入手,包括:篇首句、段首句、全文总结句等;

三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分析,提炼归纳。

1.……;2.……;3.……。
提炼捕捉信息 阅读文本,理清脉络,审清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综合分析,分点全面作答。 1.……;2.……;3.……。

 

 

十二、分析段落顺序
     
考点 答题思路 答题格式
品析开头作用 1.从结构上考虑:引出说明对象
2.从内容上考虑: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概括开头内容。
引出说明对象(具体事物或事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概括开头内容。
判断说明顺序 找标志词语: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 排除法: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必然是逻辑顺序。
抱我段落调换 解答时务必表态在先,而且一般情况是不可以调换的。接下来既要分别概括出各段的段意,同时也要“瞻前顾后”。 1.不能+每段内容+与上文呈现意义对应关系。
2.不能+每段内容+更符合人们认知规律。

 

 

十三、辨析说明作用
     
考点 关键词 答题格式
举例子 例如、比如、据说、譬 举例子+真实具体+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列数据 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注意与年代的区别) 列数据+具体准确+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打比方 像、如、仿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作比较 比、而、相对于、较 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下定义 是、叫作、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下定义+科学准确+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分类别 一类(种)……,一类(种)…… 分类别+条例清楚+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十四、分析语言特点
   
命题点 答题格式
作用类 解释词语+表限定或估计——突出强调了……(结合句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删除类 不能+表限定或估计+解释词语+如果删除的句意+与事实不符(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替换类 不能+分别解释原词和替换词+替换词没哟原词表意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十五、拓展课外延伸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思路/术语
验证判断 肯定和否定 “XX”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因为……(文中观点),所以说……。
提出建议 分条目列举 我的建议是:1.……;2.……;3.……;(答案个数可根据赋分判断确定)
提供方法 方法恰当,有可操作性 因为……(文内观点),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做法),不应该……,这样才能……(理想效果)
合理想象 想象高于生活,合理 未来发展,该项技术将……(判断),因为……(理由)。
发表评述 议论,观点新颖 判断(肯定火否定),因为……(结合实际认识或从文中寻求信息作为理由),所以……。

 

 

 

 

 

 

第三部分:议论文五大考点分析

 

十六、区分论题论点

   
归纳论点方法 解题思路
位置法 1.题目即中心论点。不过,有的议论文没哟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就要由我们自己进行概括。
2.在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3.在中间,应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
4.在结尾,即所谓归纳全文,篇目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
表述法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火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地表明态度的句子,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他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摘录法 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寻找归纳这类中心论点,要通过阅读全文归纳段意、层意入手,然后再归纳中心论点。

 

十七、补充概括论据  
     
分析论据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事例、典型史实、具体的数字等
道理论据:公认的道理、格言、名言、原理、定理等。
根据论据概念及文中论据所描述的内容直接判断
概括论据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怎么样;中心句,总结句 抓住关键词进行归纳或慨括。
论据作用 论证什么论点或分论点 论据类型+论据作用
补写论据 论点与论据统一;叙述角度合理;平时多积累;语言简明扼要 1.人物+事件;事件+结果;
2.某某说/认为,……。
选用论据 论据与论点是否契合,角度是否一致 我选(此处用)……(a\b\c\d论据材料),因为……。

 

十八、辨析论证作用  
     
考点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举例论证 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或数据等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道理论证 经过检验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 权威概括地论证了……观点。
对比论证 正反两方面的事理或道理 突出严密地论证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 用熟知的事理比喻深刻抽象的道理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十九、分析论证过程
   
考点 答题必知
首段作用 引出论点(论题)+充分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论证思路 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尾端作用 1.总结全文,得出(强调)……的中心论点;
2.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二十、表述个人看法  
     
主观探究 答题必知 答题格式
析观点 1.围绕文本寻话题;
2.联系生活做分析;
3.观点正向并得体。
1.XX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因为……(来自文本的观点),所以……(对观点在此确认)。
2.观点是XX。因为……(理由从选文中寻求,并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分析)。
说看法 1.XX是……(做出具体分析或判断),生活中我们应该……(具体阐述观点,如何落实观点),而不应该……。
2.想达到XX目标(题干指向看法目标),必须……(文本中提取,多角度分析)。
指方法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联系文本观点指出具体方法,多条可分条列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本或题干规定的理想效果)。
2.要点来自文本,分条罗列,注意以分值判断要点个数。
话启示 1.文章强调XX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举例印证),就告诉我们要学会……(文章观点)。
2.阅读本文,我的启示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结合文本观点分析)。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3月18日10:09: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