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材课后练习

2023年3月22日11:23:00九年级下册语文225阅读模式

课后习题解答

 

一、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时代特征

 

三、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但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现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不同:幕后换台前,哼唱变呼喊,由没人回应变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3月22日11:23: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