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

2023年9月5日21:32:17八年级上册物理286阅读模式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振动 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 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 介质 ,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  不能传声。声音是以  声波  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  声音传播快慢  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  介质的温度    介质的种类 有关:声音在  固体 中传播最快,在  液体 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④公式为v=s/t

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 0.1秒 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 17m 以上时。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 听小骨 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 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 空气 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 头骨、颌骨 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

  • 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 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②频率是描述 物体振动快慢 的物理量,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 赫兹 ,简称赫,符号 Hz 

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人类听觉上限)的声叫超声波。

低于20Hz(人类听觉下限)的声叫次声波。

通常人们将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声音,将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2、探究声音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控制变量法)

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边,用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是越慢的)

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产生的声音音调越高

3、响度(通俗音量)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即大小。

常见描述响度的词:引吭高歌、勿高声喧哗、嗓门高(声音洪亮)声如洪钟、震耳欲聋

①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②探究声音的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控制变量法)

(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边,用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大小,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大小,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

实验结论:物体 振幅越大 ,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4、音色: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乐音: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发出来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6、乐器:①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②弦乐器: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得越紧的弦发声的音调越高。弦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弦乐器发声由弦的 长短、粗细和张紧程度 有关: 越细、越短、越紧 音调越高。

③管乐器:像长笛、箫等乐器属于管乐器。管乐器中有一段空气柱,吹奏时 空气柱振动 发声。空气柱越 ,产生的音调越 

项目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声音的特征
影响因素 频率 振幅和距离 发声体本身如材料、结构等
描述 尖细或低沉 响亮或微弱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力的大小 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
说明 1、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

 

三、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的类型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超声波 (1)探测海底的深度、探测鱼群
(2)B超
(3)超声波探伤
(1)超声波洁牙
(2)除人体结石
次声波 预测风暴、地震、海啸 制造次声波武器
可闻声波 (1)说话交流
(2)医生用听诊器看病
(3)判断发声体的位置
(4)判断物体好坏(陶瓷)
声波炮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及其来源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 无规则振动 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以 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 

如果突然暴露在 150dB 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控制噪声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

 

 

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归纳  (填空打印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_______。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           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           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           能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        ,可以靠                     作为传播介质。          不能传声。声音是以           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              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                                     有关:声音在         中传播最快,在          中较慢,在            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___.

④公式为v=s/t

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       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      m 以上时。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 听小骨 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 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       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       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

  • 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②频率是描述                    的物理量,指 物体      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        ,简称赫,符号     

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                

高于               (人类听觉上限)的声叫超声波。

低于               (人类听觉下限)的声叫次声波。

通常人们将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声音,将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2、探究声音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控制变量法)

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边,用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是越慢的)

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的           ,产生的声音                 

3、响度(通俗音量)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即大小。

常见描述响度的词:引吭高歌、勿高声喧哗、嗓门高(声音洪亮)声如洪钟、震耳欲聋

①影响因素:发声体的          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②探究声音的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控制变量法)

(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段伸出桌边,用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大小,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大小,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

实验结论:物体         ,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4、音色:音色反映声音的             。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乐音: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发出来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6、乐器:①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          ,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      。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②弦乐器: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得越紧的弦发声的音调越高。弦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弦乐器发声由弦的                      有关:                       音调越高。

③管乐器:像长笛、箫等乐器属于管乐器。管乐器中有一段空气柱,吹奏时                   发声。空气柱越         ,产生的音调越             

项目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声音的特征
影响因素 频率 振幅和距离 发声体本身如材料、结构等
描述 尖细或低沉 响亮或微弱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力的大小 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
说明 1、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

 

三、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的类型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超声波 (1)探测海底的深度、探测鱼群
(2)B超
(3)超声波探伤
(1)超声波洁牙
(2)除人体结石
次声波 预测风暴、地震、海啸 制造次声波武器
可闻声波 (1)说话交流
(2)医生用听诊器看病
(3)判断发声体的位置
(4)判断物体好坏(陶瓷)
声波炮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及其来源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如果突然暴露在               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控制噪声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的阶段:         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       ——鼓膜振动

 

 

噪声的控制:                              ——                ——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5日21:32: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