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第三书》《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年9月15日08:00:05中考193阅读模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材料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①

宋·司马光

①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②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③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注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

材料三: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7.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为以下加点词选取对应义项的成语。

(1)度义而后动(   )(2)夫议法度以授有司(   )

A.宽宏大度  B.审时度势  C.虚度年华  D.贪墨败度

8.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故今具道所以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C.但恐介甫之座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

9.把材料一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10.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11.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

12.材料一、材料二均为驳论文,请结合两文内容对驳论文的批驳方式作简要概括。

13.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王安石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半山羁旅词选》B.《荆公诗余》

C.《拗相公送别》D.《临先生绝句》

14.简要概括材料三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

7.(1)B(2)D

8.D

9.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10.B

11.材料一用盘庚的事例说明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表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材料二用盘庚的事例表明盘庚迁都是听取了大家意见的,而且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意在劝王安石能听取意见,适当改变。

12.王安石的文章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司马光的回信同样就其中的观点解释并反驳,这是驳论点。盘庚迁都的例子,司马光用来驳王安石的“不顾流俗,坚持己见”,表明王安石的观点和史实不一致,这是驳论据和驳论证。

13.C

14.借景抒情,表达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直抒胸臆,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借古讽今,悲叹六朝覆亡,暗讽北宋朝廷;用典,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度义而后动: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度,duó,考虑,揣度。

(2)夫议法度以授有司: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度,名词,法度。

A.度量;

B.揣度;

C.度过;

D.法度。

故(1)选B,(2)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所以,名词,此处为“原因”“缘由”;今意,连词,表结果。

B.是,认为正确、适宜;今意表判断。

C.但,副词“只是”;今意表转折。

D.古今同义,逢迎。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虽,虽然;不蒙,不被;上报,回信;自辨,替自己辩护。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胁以威刑”为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勤劳晓解”作谓语,主语省略了“盘庚”,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中王安石用盘庚的事例表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说明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从而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材料二中,司马光说“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用盘庚的事例表明盘庚迁都不是一意孤行,是听取了大家意见的,而且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意在劝王安石能体察不同的意见,适当改变。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驳论文一般的批驳方式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后两者一般为一体。

王安石文中开头提到“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接着一一反驳得出……“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这是反驳论点。司马光文中“……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也是驳论点。

盘庚迁都的例子,王安石用来表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说明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从而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司马光用强调“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盘庚并不是不听别人意见,不考虑百姓利益,来驳王安石的“不顾流俗,坚持己见”,表明王安石的观点和用的史实不一致,这是驳论据和驳论证。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体裁特点的能力。

本文为书信体的议论文,“词选”“ 诗余”“ 绝句”都指的是诗词,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上阕,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表达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直抒胸臆,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借古讽今,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暗讽北宋朝廷;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陈亡的典故流露了对北宋王朝贪图享乐,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参考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与王介甫第三书

宋·司马光

我惶恐向您致敬,再次有劳您给我回信,愈发感觉您没有舍弃我,能接纳并给予教诲,不胜感激之至。

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今日所贷出的青苗钱,不问百姓的贫富,也不问愿意不愿意借贷,便强行贷出,年利率40%,要说这还不是向百姓征利,我是不能相信的。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尚书盘庚中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希望您能宽恕我的狂妄和愚昧,不一一细说,惶恐向您致敬。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15日08:00: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