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阅读技巧

2023年9月16日00:00:04中考109阅读模式

散文的阅读技巧!

一、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散文的分类
1.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2.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三、散文的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以事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以人物为线索: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事件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以时间为线索: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以地点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四、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能够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2.托物言志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3.衬托
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来衬托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异性来衬托是反衬。

4.渲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5.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表现手法。对比能够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6.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7.欲扬先抑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有鲜明对照,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8.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即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主题。文章常常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但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9.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五、散文阅读答题原则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六、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一)作用(意图、好处)题
1.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2.段落作用题
(1)段落命题特色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A.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C.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D.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3)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
  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对全文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3.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4.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5.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象征、暗示作用。

6.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二)语句含意题
1.关注提问模式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析该句的内容。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
  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三)表达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知识储备】
1.熟悉常用语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2)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3)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4)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6)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附录: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文章章法;
语言表达
(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

(四)结构思路题
1.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三,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2.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16日00:00: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9672.html